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他们发掘了学生无限的成长潜力

时间:2025-08-01 08:03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在此前的报道中,我们了解了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别具特色的育人故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四位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起看看他们独特的育人方法。

国歌铸魂,育少年担当

王佳宇,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学校班主任、语文教师。曾获北京市骨干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中队辅导员等荣誉。所带班级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海淀区先进班集体。

在班级管理中,王佳宇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无限的成长潜力。他始终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石,主动且耐心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敏锐洞察他们在成长历程中遭遇的问题与困惑。

国歌,作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塑造的生动教材。在海淀实验二小,王佳宇的“国歌班” 便以国歌为核心,围绕国歌精神,精心规划班级文化建设,致力于培育有担当、心怀家国的新时代少年

王佳宇深知国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民族精神,他在教室设立国歌知识宣传栏,还利用每天中午时间开展10分钟故事会。从国歌词曲作者的生平经历,到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他不断激发学生对国歌的探究热情,让大家深刻理解国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此外,王佳宇组织了“走进国歌展示馆”活动,通过“云参观”和实地走访上海国歌纪念馆,让学生触摸国歌背后的历史,感受其蕴含的无畏、担当等精神力量。他还举办了“国歌伴我成长”征文活动,为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将国歌精神内化于心,实现班级文化的融合升华。

王佳宇将活动与生活体验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在劳动岗位实践中,学生们分组协作,以先辈为榜样,在班级事务中践行团结协作,将国歌精神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在奉献爱心方面,学生们积极关注校外世界,为新疆伙伴捐书、参与爱心义卖;参观红色纪念馆,同学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随着班级文化建设成效初显,“国歌班”的学生们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升旗仪式上,他们作为升旗班,引领全校师生高唱国歌,并在国旗下讲话,倡导全校师生严肃对待国歌奏唱。在班级开展的“小小宣讲员”活动中,学生们从给家人讲述国歌故事,到在学校、社区分享国歌故事,他们用质朴的声音传播国歌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班级举办的“红领巾讲国歌的故事”主题班会,吸引了众多师生观摩学习。此外,班级积极参与学校的“红五月歌咏比赛”“爱国主题诗歌朗诵”“我用画笔勾勒祖国”等爱国活动,展示班级文化风采。

为激励学生持续成长,王佳宇构建了“五星少年”阶梯式评价体系——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融入班级特色评价内容,制定“五星少年”评价表和“五星奖章”评比标准。“五星少年”对接学校少先队相关岗位和荣誉,形成了班级与学校贯通的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成长自驱力。

王佳宇所带“国歌班”的学生,通过一系列以国歌精神为核心的活动,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国歌班”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优良班风。王佳宇坚持一路追光,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用心护航,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心育心,助力青春远航

张旭,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四年级9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曾获得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海淀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所带班级被评为海淀区先进班集体。

她的育人特色是以班级文化为核心,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以及集体的精神培育。她的带班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主任工作的舞台上,张旭凭借独特的带班智慧,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入班级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的成长筑牢心灵防线,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少年。

低年段时,学生刚从家庭迈向学校,集体意识淡薄。张旭以“竹梦班”文化为依托,组织了一系列与竹文化相关的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们在模拟竹子生长、竹林协作的情境中,不仅对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逐渐认识到自我在集体中的价值,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小小竹笋,努力成长”的活动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目标,互相鼓励,初步构建起集体观念,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开启了积极的校园生活。

中年段,学生居家学习时,心理波动较大。张旭借助“竹梦班”的班级文化,开展家庭挑战微班会,引导学生学习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依然挺拔生长的事例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同时,她邀请家长朋友分享亲子沟通和心理调适技巧。家长们通过分享一起种植竹子盆栽,培养孩子耐心和责任感的经验,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增进了亲子关系。此外,她还邀请医生家长开展家长讲堂,让学生理解奉献精神、拓宽视野,培养大爱胸怀。

高年段学生面临青春期的挑战,容易陷入迷茫,与他人产生矛盾。她围绕竹文化,精心策划系列心育班会。在“像竹子一样虚心交流”班会中,她引导学生学习竹子虚心的品质,换位思考,正确使用文明用语,改善同伴关系;在“架起沟通的桥——像竹子扎根一样稳固亲子情”班会里,借助家长课堂传授亲子沟通技巧,让学生理解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生们在学习竹子精神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成功化解了青春期的心理困惑。

张旭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在万泉小学的“彩虹节”活动期间,她以竹文化为主题设计团队活动,如“竹之坚韧——团队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团队凝聚力和协作力,理解“心在一起”就是幸福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张旭用细腻的关怀和专业的方法,将竹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贯穿于带班全程。她深入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通过特色活动和课程,为学生排忧解难,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像翠竹一样坚韧成长,成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匠心传承雷锋志 甘做教育“螺丝钉”

张关北京市优秀援疆教师、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六年级2班班主任及语文、道法教师。躬耕教坛十三载,她始终秉承“让每颗螺丝钉都找到生命坐标”的育人理念,践行“扎根细微处,成就大格局”的带班方略,以“责任坐标·文化根系·成长同盟”三维育人体系,带领雷锋班级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从首都教坛到戈壁绿洲,用新时代螺丝钉精神镌刻育人丰碑。

责任坐标体系:定位生命价值

翻开张关的《班级管理手册》,“岗位坐标系”跃然眼前:横轴42个岗位形成基础岗、发展岗、创意岗生态链,纵轴通过服务指数、创新系数、协作值数动态绘制成长图谱。

自闭症学生“小瑞”通过每日擦拭“雷锋岗示范牌”重建生活秩序;转学生“小单”担任窗帘光线调控师后,感悟道“原来调整帘幕也能成为别人的小太阳”;晨读领航员创编国学手势操,节能督察员制作能耗对比图……《螺丝钉成长手册》的雷达图上,42颗“螺丝钉”在“服务记录+反思树”双轨日志中绽放微光

文化根系工程:铸牢精神纽带

两年援疆经历,张关孕育出了“京疆文化根系计划”。她设立班级“胡杨精神研习站”,开展一句民族谚语、一件手工艺品、一节自省班会等“七个一”文化扎根行动。在云端“跨域岗位联动”中,北京学生讲解故宫榫卯智慧,新疆伙伴传授艾德莱斯绸织技艺。维吾尔族学生阿迪力发现“葡萄纹与窗花纹都是团结符号”,单亲家庭的“小凯”在红柳标本前懂得“顽强生长”。写满维汉双语祝福的生日锦囊、穿越3800公里的“文化传译岗”,让文化认同悄然生长,让民族团结教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协作实践

成长同盟机制:激活教育磁场

《家校共育成长护照》里的21项“家庭责任岗”创造着教育奇迹:曾因手机问题与父母冷战的“小雨”,担任“家庭营养师”后,不仅学会搭配膳食,更在日记中写道:原来妈妈每天盯着手机是在处理急诊排班,她也是一颗不能松动的螺丝钉。工程师爸爸讲述北斗导航螺丝的精度故事,阳台小菜园里亲子共育的番茄苗结出责任果实。班级岗位衍生出“校园服务岗”“社区实践岗”,学生自发成立“螺丝钉宣讲团”走进了社区,用童声讲述责任担当。教育能量持续辐射,让奉献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生根发芽。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螺丝钉拧紧,而是让每颗螺丝都焕发独特光彩。”张关坚信,班主任应如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既扎根细微处默默奉献,更为每个生命提供向上生长的支点。这位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用责任与情怀拧紧教育链条上的每一环,朴素而深邃的育人智慧,正在新时代教育沃土上绽放璀璨光芒。

和润于心,和合共进

姚传英,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现轮岗到培星小学担任四年级2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获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撰写的班主任、美育、科研论文多次奖市区一等奖,所带班级先后被评为市区优秀班集体。

她以“和文化”立班,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支点,打造“志同道合”“和而不同”班级文化,用爱心、耐心、细心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努力成为学生追梦路上的点灯人。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姚传英以“和文化”立班,旨在以“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与能力,让“自我的学生”心有所属,行有所依。通过自己与班级、自己与他人、个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构建“礼之用,和为贵”的班级秩序共同体,打造“志同道合”“和而不同”的同伴相处关系以及身心和谐的个人修养品格。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支点,更新观念、转变方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有志、有识、和谐、友善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建班之初,姚传英和学生一起填写班级情况总结表,发现班级优缺点,分析背后的原因,明确新学期发展的愿景。清楚班级目前的状况后,她组织召开“我有班级·班级有我”的主题班会, 着力解决三个问题:我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班级中?怎样打造一个梦想中的班级?我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和同学们共同研讨“和文化”丰富的德操品性,构建荣辱与共的班级秩序共同体。按照“和文化”的三个维度设计班级公约,以此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增强学生对班级“和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富有教育性,是挖掘班级精神最有效的途径。秉承这一理念,她通过分析班级优势,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撬动班级“和文化”发展的支点,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和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学校校本诵读课程,“吟唱诗经—咏诵古诗—朗读美文”三步走跨越式发展,形成班级诵读课程。

吟唱《诗经》,咏诵古诗,“和”字飞花,让学生浸润在追求与向往稳定、安宁的国风中,徜徉在强调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和平相处的小雅中,“和文化”的精神内核,有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由诵读入手,进而亲近文学,将孩子们从朗读的世界过渡到文学的世界,汲取文学世界中“和文化”的营养,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

诵读经典,把“和文化”分解为平和宁静、尊重包容、和谐和睦、合作共赢四个主题。由此,姚传英提出了意蕴深厚的班级口号——“胸中有墨 眼中有光 青和雅志 和合共进”。 

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的孩子们,有着极强的个性特点,恰如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都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七色合一,能迸发出彩虹色的光芒,所向无敌。“和”文化倡导个体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作为班主任应如阳光般散发温暖,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爱走向大爱,唤醒大家心灵深处生长的力量,让每个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老师们用日复一日的用心、爱心、耐心成就学生们的成长,爱可抵岁月漫长,相信他们将继续绽放教育之光,下期,还有更多不一样的育人故事,等你来揭晓,我们下期见~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