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机器人赛事背后,海淀学子诠释中国科技新生代力量

时间:2025-08-20 08:30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8月17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完成所有赛项,圆满落下帷幕。

来自全球16个国家、280支参赛队伍展开了四大类别,26个赛项,总计487场的比拼,其中民大附中、人大附中、十一学校3支中学队伍,用代码与算法挑战专业赛场,用协作与坚持,诠释着新时代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他们为运动会带来了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和创新活力。

15岁少年与机器人的 “绿茵之战”

民大附中 “好耶” 战队

这支由5名初高中学生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15岁,是整个赛事中最年轻的团队。他们带着3台加速进化Booster T1机器人参加了3v3机器人足球赛,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大学高水平成年运动员同场竞技,充分展现了青少年身上的科技热情与成长力量。

队员们在短短三周集训期间,对官方Demo代码拆解、重构:先实现机器人自主识别球体并实时定位,再将前锋、后卫、守门员三种角色写入决策树,达到毫秒级角色切换,最终通过压缩射门决策时间,把进球成功率提升42%。

在8月12日的预选赛中,“好耶”战队预选赛取得1平1负的战绩。此刻,他们在实验室里流下的汗、在赛场上喊出的 “好耶”,就是给青春最好的答案。

“好耶” 战队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的亮相,不仅是一次青少年与前沿科技的深度对话,更是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生动展现。自2019年起,学校便高度重视该领域的发展,并系统探索相关课程体系,多年组队参与Robo Master机甲大师青少年挑战赛。

学校聚集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汇聚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形成了多个社团,把机器学习、SLAM、运动控制等课程模块化,以“做中学”模式重新定义AI教育,以“赛中创”模式提升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每年在人工智能教育上投入大量资源,依托中学科协、英才学院,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十余类特色课程群,探索大中贯通培养模式,从课程到实践,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闭环。

从课程体系到战队的赛场实践,一条 “教育筑基-实践赋能-赛事锤炼” 的人才培养路径已形成。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探索不仅为青少年打开了科技世界的大门,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创新的种子。

玩转足球赛

人大附中机器人队

作为一支高中生队伍,人大附中机器人队由8名成员组成,使用了加速进化的T1型号机器人。成员们分工明确:程序组成员负责定位、通讯、单刀能力的相关代码调试,结构组则负责机器人配件的开发。

在正式开始准备比赛之前,学生已经在加速进化实习,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单兵训练”,重点调试机器人的定位算法与追球逻辑,确保单台机器人能精准识别球位并快速反应。

确定正式参加比赛入驻场馆后,训练重心便转向了“团队作战”,核心是解决3台机器人的协同问题,避免三台机器人在比赛中同时扑向同一球。

队员坚持自主开发,没有完全依赖官方提供的demo程序,而是进行了针对性改造,将机器人原本“追击-调整-射击”的运球逻辑,升级为更灵活的“追击-调整-运球”模式,直至临近比赛有队伍开源了代码,团队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创代码参加比赛。

此次是人大附中机器人队首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探索,在备赛过程中,队员们也在积极观察和学习其他顶尖队伍的技术亮点,针对性地寻找自身提升空间,这为以后进行具身智能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赛前的能量传递活动中,队员们走进大运河博物馆体验志愿者服务,从了解文物知识,到清理垃圾,再到给游客提供情绪价值,机器人和队员一起完成任务,一起见证AI与历史的“遇见”。

在8月5日一场3V3的足球训练赛中,团队曾以7比1大比分战胜北京林业大学队。尽管最终止步预选赛,队长谭笑表示,能接触一流的技术,能和大学的学长学姐学习交流,还跟来自德国、荷兰等地的国际队伍一起聊天互动……这段时间已经收获了很多。

从代码挑战到具身智能

少年与机器人的热血征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队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征战过上百场赛事,“从成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突破自己的边界。”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队队长单文睿提起这些成绩时,语气中有着对团队的笃定。

在国家速滑馆实训基地,组委会提供优质的细节服务确保了团队的训练,专业的配套设施为队员们的技术提升和突破提供了便利。

这次人形机器人足球项目的训练,最大的挑战藏在代码里。对比团队此前接触的“友好”的代码环境,这次陌生的代码环境几乎没有现成的支持,这成为了团队全力攻克的难关。

机器人踢足球,靠的不只是代码——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是一套精密的 “运行逻辑”。赛队的机器人有自己的 “决策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判断位置,每个机器人都带着相同的决策树,自主规划在团队中的角色。

技术突破,往往始于 “不满足于现状”。现在团队跳出了这种思维,让机器人的动作 “一气呵成”。 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正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队的“竞争力” 所在。

这场世界赛事的意义,远不止于成绩。单文睿表示,他们已经和葡萄牙队成了朋友。葡萄牙队带来的 “开源思维”尤其让他触动:“他们把很多算法公开,鼓励大家一起开发新东西,而不是重复攻克同一个难题。这种分享精神,特别值得学习。”

机器人赛事背后是科技和智力的比拼,作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原住民,对同学们而言集“人工智能+机器人+体育”于一体的机器人运动会,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参与机器人竞赛让我真正触摸到科技前沿,但实战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调试的过程让我明白,编程不只是写代码,更是耐心与细致的较量。比赛当天,当我方机器人靠着新算法连进两球,队友拍着我的肩膀大喊时,我突然明白,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远超比赛结果的东西:团队协作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民大附中 李昊霖

参赛过程中,我不仅扩展了视野,真切感受到国家新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活力;还提升了个人的编程技术,丰富了日常生活。未来,我将以此次比赛为起点,进一步探索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技术。

——民大附中 阮麟原

从第一天不知道怎么和队友沟通,到在场地上和队友们一起部署代码分析日志。从不会协作导致项目崩溃,到与同伴学习git版本管理。从第一次训练不熟悉Linux系统,意外删除代码,到最终亲自部署编译代码。这一路,虽有艰辛困难,但我也慢慢学习到了许多技能,学会了团队合作,提升了个人的能力。虽然最终没能晋级决赛,但我认为这一路值得!

——民大附中 史睿文

备赛和调试时问题从没断过,但我们没被难住,反而把这些失败变成动力,把机器人的小失误当成互相鼓劲的 “笑料”。现在想来,这大概就是生活里需要的韧性吧。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大语言模型和AI就像这场比赛里的技能,需要持续训练、反复尝试。人工智能迟早会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终将因为他们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民大附中 汤铠瑞

这段旅程极大地深化了我对机器人竞技的理解。在压力下保持清醒、高效调整,其意义往往超越技术本身。与国际队伍交流,接触了深度学习路径规划等前沿应用,既开阔了视野,也清醒看到自身差距,成为驱动未来深耕的强大动力。

——民大附中 陈希睿

加入这支8人团队后,我深刻体会到年龄不是能力的边界,正如我们的队名Prototype原型一样,我们的理念是不断迭代创新,追求更好。备赛期间,一同参赛的中学队伍,还有来自大学的队伍,都成为了我们最重要的盟友。

尽管前期战绩亮眼,预选赛的挫折却给了我们沉重一课。这次的遗憾让我领悟:机器人足球不仅是代码的博弈,更是临场工程应变的对决。

当闭幕式焰火升起时,望向队友和场内奔跑的机器人,我明白了——输赢从来不是创新的终点。愿更多中学生能踏上这片融合科技、协作与勇气的绿茵场,在这里,每一个摔倒后重新站起的机器人,都是中国青少年走向“人机共生”未来的铿锵脚步。

技术或许会迭代,但少年与机器共成长的记忆永不褪色——这或许就是教育赋予竞技最动人的意义。

——人大附中 张皓辰

海淀区教委组织500多名师生现场观赛,据了解,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2026年8月在北京举办,期待见证更多学子的青春、热爱与成长。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