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9月14日下午,2025海淀区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拉开帷幕。在“发挥育人场效应:全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深入创新发展的海淀行动”第二分会场上,与会嘉宾共同探寻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的“海淀方案”,擘画区域思政教育新格局,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汇聚磅礴力量。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区纪委监委派驻海淀教工委区教委纪检组组长张玉磊,部分中小学书记、校长代表,思政中心教研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带头人,24个共同体负责人及全区中小学负责思政工作的校级领导参加研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主持研讨会。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区思政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姚守梅作题为《发挥育人场效应:全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深入创新发展的海淀行动》的主旨发言,从目标、载体、机制、特色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海淀区整体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范式,展示了“一核四通”的目标体系、思政教育“四大载体”、“六大机制”保障以及“红色文化”“数智科技”海淀思政特色。其中,思政一体化“金课”建设、“绿色成长”学科德育研究、“党团队”联通、“思政一体化带头人工作室”矩阵打造等,都传递了海淀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她表示,海淀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遵循“场域构建—要素互动—效果生成”的场效应动态实践路径,形成了包括价值层、目标层、载体层和机制层在内的全要素相互作用的思政教育场,实现了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性跃升。未来,海淀区将进一步深化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持续强化思政教育场效应。
在交流发言环节,四位发言人分别从思政教育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主体联通和学用互通进行分享交流,与主旨报告形成印证。
清华大学马克思学院副院长张瑜作题为“纵向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实施的清华方案”的交流发言,他从目标指向、工作格局、集体教研、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系统讲述了清华大学联合清华附中、清华附小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纵向贯通的实践经验。清华大学突出思政课的关键地位,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构建了高校引领、教学协同、接力育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体系,并将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AI赋能思政教育”等方面继续提供“清华经验”。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党委书记高新桥以中学法治教育为例从“通过学科融通”“学段贯通”“校内外打通”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十九中通过多学科融合推进课程思政的中学行动。她表示,学校构建了聚焦法治意识培养的教学实施体系、科研引领体系和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了多学科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实践范式,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学校还将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环境体系等多维度入手,全方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作题为“筑牢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打造学校思政育人品牌”的交流发言,他表示,学校构建了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学校党委领导、全团带队,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学校育人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传承红色基因,重点打造了特色思政育人品牌——融合“十二人才基因”的十二年贯通课程、党团队一体化“追光”系列课程等原创内容。学校通过语文、历史、科技、艺术学科的交叉设计,开发了“红诗里的党史”“红色基因里的科学密码”等STEAM课程,将党团队育人全链条串联起来,实现“过程可测、结果可用、激励即时、成长可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李宁从“构建实践育人的生态体系”“完善实践育人的生长空间”“实践育人的思考与展望”三个方面作现场交流。她表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从课程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到资源建设(“三圈”课程资源支持体系),再到实践模式(“知行合一”五阶实践模式),最后落实到学生角色体验与实践成果(“小先生”系列课程),形成了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相互促进的完整生态体系。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四个体系之间的协同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课程设计,完善实践模式,丰富角色体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学院副院长安静,海淀区思政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首席专家、教师进修学校思政教研室主任任兴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左雅靓,香山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办公室主任王佳馨开展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多元合力 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这一主题。大家结合校内外不同育人环境,进一步梳理了政策要求,厘清了“思政课一体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大思政课”等概念及其关系,从课程育人、党团队教育、校内外联动等多角度分享了多元主体合力育人的海淀经验,并对海淀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凝聚海淀共识。嘉宾一致认为,海淀思政教育一体化场效应彰显,多元共育,合力已成,应当进一步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教研主任、海淀区思政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赵岩担任该环节主持人。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杨志成为研讨活动点评。杨志成高度赞扬了海淀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实践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角度肯定了海淀区“发挥育人场效应”的思考与实践。他表示,海淀区站在“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的新方位上,一直坚持首善标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砥砺同行,构筑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引力场。在思政教育方面,海淀区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不断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构建了丰富的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了思政育人生态链条。他希望海淀区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并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场效应”,不断创新实践,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贡献 “海淀力量”。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