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他们怀揣热忱初心,以躬身实践为无数孩子点亮前行的灯塔,在教育的沃土上,他们甘为孺子牛,默默耕耘,把每一份力量都倾注在育人的时光里,在往期的育人故事系列中,我们欣赏了优秀教师们卓越的教学风采,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四位教师,读懂他们藏在细节里的教育温度。
在“一对一倾听”中看见幼儿成长
北京一零一中实验幼儿园 谷雅萱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第28条中指出,“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如果说游戏观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儿童的一扇窗户,那么一对一倾听就是为我们打开的另外一扇神奇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儿童的意义世界。
小D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小朋友,初入园时他十分抗拒集体活动,更喜欢自己在一旁做感兴趣的事情。每当有小朋友靠近想要帮助他时,他都会异常生气地举起小拳头,作势挥向对方。他的“特立独行”让家长也十分头疼。
得益于“一对一倾听”活动的开展,我有机会可以单独和小D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他的表征很有特点,往往带一些螺旋、旋转类型的符号。
在一次“一对一倾听”过程中,小D拿着一幅画找到了我。最开始看到这幅画时,我以为他在乱涂乱画。结合“小班幼儿在表征过程中通过使用简单的线条勾画,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认知及情绪情感”的特点,我直接按照惯例询问他:“今天都玩了什么呢?”他告诉我,他在娃娃家用了夹子来夹甜甜圈,还给小宝宝卷了头发,做了饭。听到他说给小宝宝卷了头发,我便以为他画中卷卷的线条是想表达小宝宝卷卷的头发。于是我问他:“那你画的是什么呢?”他自豪地告诉我:“是手枪!”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些看似乱乱的螺旋线条组成的不正是一把手枪吗。经过这次的倾听,我再也不敢小看小D了。
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我还发现他十分喜欢旋转的东西,绘画的方式也是螺旋形的。例如,他在娃娃家中炒了鸡蛋和西红柿。在他表征中那两个圆圆的连起来像眼镜一样的东西,一个是摊出来的圆圆的鸡蛋,一个是圆圆的西红柿。我问他为什么西红柿上有很多圆圆的线呢?他回答我道:“我是这样炒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小手比划着在锅里翻炒的动作。
得知孩子喜欢这些旋转的圆圆的东西后,我便立即和小D妈妈沟通。我将孩子的表征拍照发给家长,并将我们沟通的内容转述给她听。小D妈妈表示很惊讶,她没有想到孩子是这样思考的。同时她也惊讶老师细心的观察。
在学校和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现小D十分钟爱陀螺。小D妈妈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陀螺,还带他参观了陀螺展览。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小D在美工区用黏土捏了一个陀螺。我立即将他的作品与班上所有小朋友一起分享,小朋友们看到羡慕极了,纷纷赞叹道:“小D你太棒了。”有喜欢做手工的小朋友立即找到小D,问他:“你能教我怎么做陀螺吗?”他听了眯着眼睛高兴地说道:“可以!”从这天起,班上的小朋友逐渐发现小D在手工上的长处,纷纷向他请教怎么做手工。小D也被小朋友们的热情感化,逐渐开始愿意和大家交流玩耍。
有一天晚离园的时候,小D在美工区迟迟不肯出来,他拿着黏土左捏捏右捏捏,终于做好了一个漂亮的陀螺。他拿着刚刚做好的陀螺来到我身边,告诉我,这个是给小朋友的奖励,谁表现好就可以送给谁。当我将这件事和小D妈妈分享的时候,她惊讶于孩子的变化。回想起来,这段时间小D的脾气确实有所收敛,也逐渐接受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回家更是罕见地提起了一些班上的小朋友,并告诉妈妈自己和谁一起玩了。
在与小D的“一对一倾听”过程中,我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并通过家园共育帮助他逐渐接受并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是有独立思想和灵魂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用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来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一对一倾听”记录将幼儿的体验、经历转化为经验,在唤醒幼儿游戏记忆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和语言发展。
倾听,让真实记录源于幼儿又回归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才是“生活的专家”。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声音,解读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的发展,让每个幼儿的成长都看得见。
我和他的故事
二十一世纪学校 马荏荇
案例介绍
为什么叫他“呆萌哥”呢?因为他总会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进入发呆状态,久而久之,就有了这个称呼。这个孩子个头不高、体型偏瘦,圆圆的脸蛋看上去甚是可爱。但开学才两个月,我没少领教这个“呆萌哥”的呆萌功力:从来不做作业、课堂上溜号是家常便饭。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居然是惹同学发怒,看到小伙伴气到“怒发冲冠”,他反而乐得咯咯笑。 “呆萌哥”的“厉害”,也真是让我劳神不少。
案例分析
一天,小G哭哭啼啼地来找我“告状”:呆萌哥趁她擦黑板的时候突然抽走了她脚下踩的椅子,害她直接跌落下来,险些摔坏了下巴。此时的呆萌哥一脸无辜,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无奈之下,我只能约谈家长:原来的呆萌哥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某些特殊缘故,呆萌哥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这种情况,至于推人、抽椅子,呆萌哥根本就是无意识的行为,根本不是存心捣乱。
我被呆萌哥妈妈的话震撼了:“你抽走了果果站的椅子,是因为她踩的是你的椅子对吗?马上要上课了,你为了做好课前准备,所以才着急拿走椅子对不对?”听到我的话,呆萌哥涣散的眼神开始慢慢集中,他抬起头看着我,露出惊讶的神情。呆萌哥的表情印证了我的分析,我话锋一转,来个“迂回计”:“但是,当时椅子上站着人,如果你要拿走椅子,一定要让别人先下来,不然他会摔伤的。”呆萌哥听了,抬起眼睛左转右转,想了一会,默默地点了点头。
因为特殊的家庭情况,呆萌哥的认知系统里把“发出声响”和“犯错”变成吸引大人关注的主要途径。了解到这些以后,我跟呆萌哥的沟通模式变成了:他说我听。由于小时候受过惊吓,呆萌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我越问,他越说不出来话。所以,他说我听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效让呆萌哥放松下来,至少能够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
解决策略与成效
(一)认知调节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其中,A是事件,B是信念,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他认为一个情绪的好坏主要由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决定,如果能改变一个人非理性的思想、观念和评价,就能改变他的情绪和行为。影响我们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此事件的解释。
在呆萌哥的ABC中,只存在“自己”,不存在“别人”。他的非理性思想是直线型的。鉴于呆萌哥的这种心态,我决定先使用“认知调节法”,来个“冷漠忽视计”,反其道而行,“忽视”呆萌哥制造出来的所有声响,淡化呆萌哥惹出来的各种麻烦。但是只要呆萌哥有任何正向的行为,我们都会大夸特夸,希望呆萌哥能够形成另一种行为方式:只有做了好事儿,老师才能注意我,同时还可以领到奖励,其他同学也会跟我做朋友。除此之外,“攻心计”也很有效:我还会有意无意地找呆萌哥聊聊天,中午打扫卫生的时候, 我和他一起擦桌子,告诉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做事儿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再行动,不然肯定会出麻烦。
(二)1+1+1
在认知调节法的策略下,呆萌哥开始认真听课了,不但课堂上没有捣乱,而且有时还能出乎意料地给课堂燃上几束智慧的火花。小伙伴们对他的态度渐渐缓和下来:
一个评价工具:因为呆萌哥在手工方面有独特的天赋,所以我慢慢引导他把精力转移到美术和手工课上,让他担任导师帮助别人。这样每次小牛顿课上,呆萌哥总能第一个完成手工创作,还能对其他同学伸出援手。每次他帮助别人后,我都会在评价软件上给他加分,每次只要“叮咚”声响起,呆萌哥都会傻笑。
一次“电子作品展”:在班里,我利用教室外的电子屏,把呆萌哥所有的手工美术作品拍摄成册,滚动播放,小伙伴们都被他的手艺惊呆了。
一个表扬电话:每次班会课,我都会当着全班同学面,给呆萌哥的妈妈打表扬电话,让全班同学见证他的进步。
和学生相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停的磨练中,我也在不停地反思。
(一)不贴标签
当我们面对班级出现的情绪和人际交往有问题的学生时,不妨先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不先入为主、不把自己的情绪迁怒在学生身上、不往学生身上“贴标签”,这些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真不容易。这也是对一名老师最大的挑战。
(二)换位思考
当老师懂得换位思考,为学生着想时才能够制定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而我在与呆萌哥“战斗”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迂回计”“攻心计”和“冷漠忽视计”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最适合我们的方法。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给学生一份爱,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惊喜、欣慰和快乐。
我身边的好老师
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 王紫莹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正直的标杆是人生路上的路引,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避免是非曲直。作为新教师,我们在幼儿园的工作中也需要这样一个标杆,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为我们指引方向。我身边的好老师既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有柔软的内心,既有研究型教师的素质,也有与人沟通的艺术,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中心。
“要有方法策略”——有教育机智的她
作为一个新老师,我遇到了第一个大难题——孩子不听我的怎么办?这样的情形往往发生在过渡环节,我在前面“喊着”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孩子们在下面互相聊着天,好像我们不是处于一个世界,接下来的活动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苦恼,所以,这也变成了我和她之间谈话的常驻话题。“这很正常,新老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认同感是解决我这份烦恼的一大良药,这位老师的安慰让我吃了一个定心丸。“跟孩子相处要有方法策略,时间久了就好了。”时间仿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这条路有坦途也有风波,更有一个人不断学习的印记。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和孩子相处时的那份游刃有余,想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机智,这种介乎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判断和决定,让她找到了与孩子更好相处的方式。
当然,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师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迅速作出判断与决定。她身上的这份专业能力和教育机智是我未来几年为之努力的方向。
“不关注孩子,我真的会生气”——以幼儿为主的她
这次事件来源于一次中午复盘会议,班级教师针对上午教师的站位做了分析与反思。上午的跳箱游戏结束后,大部分幼儿在排队准备回班,一部分幼儿在整理垫子,还有一部分幼儿处于游离状态,这时需要一位教师去提醒最后一部分孩子,但是教师未尽到责任,导致更多孩子处于消极等待状态。“不关注孩子我真的会生气”“凭什么让这么多孩子白白浪费时间等一小部分人”,从她的生气中可以看到孩子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
珍惜幼儿的生命,尊重幼儿的价值,满足幼儿的需要,维护幼儿的权利,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她言语与行动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以幼儿为主的观念,也是我毕生工作的关注点,真正做到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幼儿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业,老师的任何行为都与幼儿的成长密切相关,无论是刚踏上征程,还是走了很远,无论是风雨,还是坦途,都不要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研究是更有意义的”——有研究意识的她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把教师的研究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之一,但是,幼儿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我在她这里也找到了答案。“去关注孩子,研究孩子的游戏,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老师要提供支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成长。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是对幼儿教育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最终成果都会落到幼儿身上。她从实践出发,从孩子的特点和所玩游戏出发,吃透幼儿,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作为新教师,更要有这种研究意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要扎实,真真切切以幼儿为出发点,以幼儿为落脚点。
4
“要把你带出来”——作为师者的她
从学校到幼儿园,我的身份也从学生变成了教师,但是除了教师,我依然是一名“学生”,因为她是我的“师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作为新教师,一方面,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她成为我认同的对象和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造和更新自己。另一方面,她对我的谆谆教导也为我的专业发展避免了太多错误。“虽然明年我们可能就不在一个班了,但我还是会把我知道的告诉你们,这样你们会少走很多弯路。我刚工作的时候是没有这样一个老师的,现在我来做你们成长路上的这个老师。”师父之于徒弟的意义,既有帮助其熟悉环境、人际和适应幼儿园工作节奏的作用,也有工作技能的上手、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正向职业情感建立的作用。从她对我的帮助来看,她真的称得上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者。
“我和她关系还挺好的”——和家长做朋友的她
虽然并没有接手家长沟通的工作,但是从他人和前辈的描述中,我已然了解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繁琐而且有点困难的工作。我从她的行动中看到了四个字:推心置腹。家长与教师的目标是共同的——为了孩子好,两者换位思考,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我们常说,教育是一股合力,幼儿园、家庭、社区要拧成一股绳,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作为沟通的主体,教师更要搭建好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桥梁,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她”既是我的同事,在日常工作中给我灵感,助我成长,在成长中指引我前行,让我不断超越自己,敢于挑战。“她”也是一个群体,我相信有很多优秀的幼儿教师都闪着像“她”一样的光芒,值得我们去追寻。
吾儿大N
民族小学 张宇燕
初识,惊大于喜
“老师,大N把我的书撕了,还吃了,哇”“老师,大N站队非贴着我,挤死了,哇”“老师,大N抢我的笔袋,哇”不要怀疑,这个“哇”就是此起彼伏的哭声。一个6岁的孩子身体内蕴藏着多大的能量才能够整出这么大的“动静”呢?
2020年8月底,我接到校领导的电话,原来大N妈妈要找我聊聊。大N首次进入小学,完全没有陌生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大蛇”。大N妈妈努力把他拉过来,倾尽全力让他对我说“张老师好”。人生中我第一次觉得这四个字这么难教,她竭尽所能地想让这个孩子看我一眼,给我个眼神,在勉强、愧疚的微笑中,我知道她失败了。很快大N不耐烦了,留下一脸尴尬的妈妈,嗖的跑出去,全程没给我一个眼神、一个字。伴随着大N潇洒转身,一种预感涌上心头,这是要给我什么考验。大N妈妈愧疚地对我说:“张老师太抱歉了,找您就是想告诉您,我们家孩子是这样的”一边介绍,一边道歉。当然,首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我脑袋也是嗡嗡的,最后脑海中只落下了:大N是自闭症的孩子。
理解家长,帮助小N,陪伴成长
以前我只是粗浅地认为“自闭症”孩子是不爱搭理其他人。此刻,我眼前浮现了之前看过一位自闭症孩子的爸爸写的《吾儿喜禾》。我暗下决心:今后你就是我的“吾儿大N”,我会在学校里帮他遮风挡雨,让这位母亲喘口气。
9月开学,大N如期来上学,他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坐了一天。临近放学,一个女孩儿泪眼朦胧地来找我:“老师,他把我新发的语文书给撕了,哇”小姑娘哭得直抽噎,大N静静地坐在那,看向窗外,仿佛一切与他无关。在大N妈妈的赔礼道歉下,事情顺利解决。之后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几次,我决定和大N深入沟通交流一下。放学后,教室仅剩我们两人,我坐在他身边,拿着剪刀、胶布,一点点地粘着破书,他在旁边时不时地看着我。我一边粘一边说着撕书的后果,不管他听没听,我就一直说,说了一个多小时,就像《大话西游》唐僧说小牛精的画面。他可能实在不耐烦,又跑不掉,眨巴着大眼睛说了个“走”。惊喜得我赶紧接话:“以后不撕书了,就走!”大N出乎意料地答应了。之后,我们手牵着手走出教室,门口大N妈妈忐忑地接过儿子。我向她微笑说:“别紧张,学校有我,走吧,没事了。”开学这几天,我陪着大N妈妈向每一位“受害”的小朋友道歉,赔偿,真诚的歉意让各位家长理解她和我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心疼。因此,班级的同学和家长给予了大N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为他创造了一个安全又稳健的校园氛围。
没关系,小蜗牛,我会陪着你长大
之后,大N真的不撕书了。当然,他也会因为别人的笔袋好看就拿回了家,我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只有写了‘大NN’三个字的物品才是属于你的!”就这样,哭声此起彼伏的一年级在我们俩的努力下归于平静。
2024年,我和大N踉踉跄跄地来到了四年级,我俩皆平安,现在的他进步很大,还在班级的“荣誉小公民”评选中得到了7票。爱一直都在,希望能陪伴他变得更好!
注:每篇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