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为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新路径,促进学生高阶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同时深化家校共育理念,2025年3月25日,八一学校思维研究院工作坊以“科学赋能、教育共进”为主题开展教学研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近距离观察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共同见证孩子在真实问题解决中的成长与进步。通过两节展示课、家校互动及研讨交流,呈现了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成果,为五六年级学科衔接与家校共育提供了新思路。此次研讨,也是科学教育加法基地校暨海淀区STEM教育研讨会小学部展示课活动。
数模融创 工思启智
本次活动由赵众老师主持,两节展示课分别从数学与科学领域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设计。
思维研究院院长张文野老师的数学课《制作礼物包装盒》以STEM实践为依托,引导学生将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场景,学习使用不规则形状和空间优化的策略,在“提出问题”和“整理问题”的学习任务中,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辨析中感悟什么是好问题,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测量、计算、立体图形展开图设计等环节,探索数学建模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学生从“八一文创马克杯和校服熊制作包装盒”出发,结合几何知识与空间想象,完成从理论到成品的全过程,深化了数学建模意识。
思维研究院副院长李炯老师的《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中的倒虹吸》则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为背景,模拟水利工程师的工作场景。学生通过分析穿黄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合作设计倒虹吸模型,并借助实验验证输水方案的可行性。课程融合了物理、工程、地理等学科知识,强调真实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展现了项目式学习对高阶思维的激发作用。
研以赋能 共话新篇
研究院教师团队在听课后分享收获,充分肯定了两节课的实践价值与新教学理念的引领示范作用。
苏金钰老师:现场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感受到科技走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教学的核心更加聚焦在学习者的思维提升,只有激发“人”的主动思考,启发“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迭代更新,加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习者更好的走出书本,逐渐摆脱生硬的桎梏,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路径,达成核心素养的目标。在记听课笔记时,我在几个选项间犹豫,这节是“数学”?“综合实践”?“科学”?好像都是,又不尽然是。随着课的进度,我逐渐发现,“想出来什么”比“做出来什么”有更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依赖现成的做法,自己想特别辛苦特别需要时间,但学生的思维发展恰恰不能只依赖“现成”,他们需要更理性更有逻辑的思考,更新颖更热情的主动意识,他们的目标也不是“让ai替我学习吃苦”,是“站在ai之上遥望更远的地方”。
刘超群老师:《制作礼物包装盒》一课别开生面,完全不同于以往常规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这堂课别出心裁,张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极具真实性的问题——为八一文创马克杯和校服熊制作包装盒。这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且富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们全情投入,完整地经历了如何制作包装盒的流程,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产生问题到面对大量数据如何整理分类,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就像课上张院长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信学生今后在面临相似问题时一定能够想起今天这堂课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易静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跟随两位老师沉浸于课堂中,让自己真正经历了一次跨学科的学习。张文野老师的“制作礼物包装盒”数学建模实践课,以真实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问题辨识—数学抽象—模型构建—实践验证”的完整建模流程,将数学建模这一高阶思维意识培养有效下沉至小学阶段,通过适切的情境化设计激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实现知识学习向素养培育的转变。课堂推进中将立体几何、比例运算等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劳动实践,展现了STEM教育跨学科整合的独特价值。
李炯老师的“穿黄工程中的倒虹吸”STEM课程,以国家南水北调重大工程为情境载体,巧妙架设了工程技术与科学探究的桥梁,让学生在“工程设计师”的角色体验中,通过设计实验促进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意义建构,既培育了工程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又展现了STEM教育中“真问题、深探究、活应用”的实践智慧,为小学阶段开展工程与技术类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范式。
“学科交叉,创新之源。”张文野老师与李炯老师的STEM双课,让易静老师对自己的学科课程、对跨学科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卢梦蝶老师:在《制作礼物包装盒》一课中,张老师以“为八一校服熊和八一文创马克杯制作包装盒”为背景,带领学生从最初的提出问题、整理问题开始,循循善诱、细细引导,每个过程都带学生完整经历,为学生独立解决生活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穿黄工程中的倒虹吸》一课中,李老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研究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中的科学性、严谨性,使学生亲历过程,收获颇丰。
家校同行 共鉴成长
本次活动特邀家长走进课堂,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家长们对学生的小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及课堂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孩子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这样的课堂既有趣又有深度。
观摩课间隙,在五年级组长赵众老师的组织下,五年级参会家长共聚一堂,围绕小初衔接的课堂观摩和参会感受,填写问卷,交流反馈,为即将到来的小初衔接提供建设性建议,架好家校共育的桥梁。
五年级10班 吕思良妈妈:数学课上,张老师循循善诱,指导孩子们探究如何为文创产品制作包装盒。孩子们化身产品经理,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取长补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专注地解决了生活问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也别具一格,南水北调工程中涉及复杂的工程设计,李老师举重若轻,利用实验手段帮助孩子们亲身体验倒虹吸结构,进而培养理科思维习惯。寓教于乐的创新教学让我感受良多。八一拾穗,成果显著,期待下一次的惊喜!
五年级1班 陈以恩妈妈:公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着孩子们的积极性,引发孩子去钻研、去思考。五年级可以探讨如此深奥和理性感十足问题,出乎我们意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出很多观点,大家集思广益,用不同的想法去完成同一个问题,老师们很用心!孩子们也很棒!课后,家校双方还就“如何延续项目式学习优势”“五六年级学科衔接重点”等话题交换意见,为后续家校协作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1班 王艺涵爸爸:今天观摩课感受很多。首先感受到的是教育创新,将国家的重要工程或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相对应。比如今天第一节课,通过制作礼物的包装盒,让孩子们学会了问题的整理、分类与统计,学会了物品长宽高的测量;第二节课通过南水北调的穿黄工程,让孩子们了解倒虹吸结构,知道用水闸来调节水位高低,进而达到平衡水流速度的目的。其次,通过实物、投影、实验装置,让孩子们体验和动手操作,真实感受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索课程,每个小组的几位孩子分工合作,一起探讨问题,动手操作,培养了科学探索和团队协作精神。
衔接增效 高阶跃升
针对五六年级学习特点,研究院特别强调“思维衔接”的重要性。两节展示课均注重引导学生从具象操作转向抽象推理,如数学课中的立体图形建模、科学课中的工程方案论证,均为学生升入高年级后的复杂学习铺设阶梯。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真实问题为驱动,深化跨学科课程开发,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本次活动,既是学校跨学科教学成果与思维发展培养的集中展示,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科学思维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范式。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