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以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赤诚,为中国教育点燃明灯。2025年7月4日,教院附小教师齐聚 “循陶师之道,探育人之路”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教院附小第九届研究者年会,共话教育初心,共谋发展新篇!
杨朝晖教授也来到现场。杨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言人文系主任、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北京市陶行知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教院附小第九届研究者年会
年会的第一部分,由教院附小教师代表按相关主题进行汇报对陶行知理念的新探索与实践。
校-园协同 植物育人
要昂和张天琦两位老师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指引,探索植物实践育人的新路径,通过多样化劳动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示了学生在叶画创作、参与蔬菜培育、果实采摘及参加劳动创新大赛等活动中的表现与收获。
孩子们用双手触摸自然,在劳动中感悟生命。
身心健康 审美表达
吉颖老师敏锐捕捉到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健康第一”倡导培养“真善美的活人”,结合备战区运动会的经历,意识到体育远不止于竞技和名次,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巩利文老师将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理念和“平民教育”思想与篮球联赛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杨威老师在啦啦操的训练与比赛中,深切领悟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强大生命力。
甄贞老师以“爱在细微处 育在活动中”为主题进行发言,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深刻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教育的载体。
吕丽老师结合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以“一起行走在成长的路上”为主题进行发言。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提质
马桂祥主任介绍学生获奖情况,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中提示词的逻辑及“把指令当创作”的认知误区。
龙志祎主任将算法与数学、音乐跨界融合,让学生感知科技与生活的深层联结,强调数学是科技发展的根基。
李雪梅老师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与小组合作教学落地AI教育。
齐洧珩老师介绍学校在纸承重、车辆模型等多项科技竞赛中斩获佳绩,展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成效。
王琰、徐颖、芦青山老师则探索AI赋能课堂。
王琰老师用AI文生图技术激活三年级习作教学。
徐颖老师借智能体拓展辩论课思维维度。
芦青山老师通过AI实时分析足球训练动作,让教学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驱动。
在科技浪潮中,教院附小积极探索,让 AI 成为教学助手,为课堂提质增效,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跨学科主题教学
郑妍老师以数学、科学、信息科技融合的“植物园”项目实现“知行合一”育人。
赵峰瑞老师借“生态瓶”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在这学期“跟着课本读植物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人人参与。马主任、时校长、杨教授和王校长分别为获得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的团队颁奖。
每一次 “深挖细究” 都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每一束 “绚烂之花” 都是师生共同浇灌的硕果。愿我们继续在这片花园里扎根向下、拔节向上,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种子,在实践沃土中绽放更多时代芳华!
走进陶行知先生 学习教育家精神
年会的第二部分,由杨朝晖教授给我们带来了“走进陶行知先生 学习教育家精神”的主题讲座,深入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砥砺前行。
讲座从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中学习他的思想,老师们一起默读陶行知先生《我们的信条》,从中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在杨教授的讲述中,我们深化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王校长感谢杨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为老师们注入了新动力,指明了方向,彰显了教育家精神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我们将继续学习陶行知思想,知行合一,让陶行知教育思想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