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族小学,与孩子们共度六一,并面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总要求,即:
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5月29日,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前,与会嘉宾沿着总书记走过的线路,参观了“习思堂”纪念展馆、驻足纪念宣传栏,漫步育人文化长廊,感受民族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先来了解一下民族小学在这5年是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五年来,民族小学师生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十六字”要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遵循。
每年六一前夕,民族小学少先大队都会组织开展“我给习爷爷写封信”主题活动,孩子们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成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收获、感悟。
▲学生们寄给习爷爷的书信和照片
▲大队干部向全校学生宣读给习爷爷写的信
老师们还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创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学校将优秀的童谣收集成册,编写了《快乐同心 七彩梦》童谣集,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诵读活动。
▲学生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集》
在“百名榜样”征集活动中,岳飞、李大钊、钱学森、黄大年等英雄榜样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师生。学校还定期邀请蛟龙号下潜员、歼十飞行员、科学家、书法家等各界先进人物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
▲与蛟龙号下潜实验者杨波叔叔合影
每年末,民族小学都将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感动民小的人和事”推选活动,寻找身边的正能量。少先队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了“最美少年”“小达人”等评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精神不“缺钙”的孩子。
▲志愿者联盟宣誓
民族小学还设计并实施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个一”工程: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个好身体、一份好担当、一生好习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倡导“人人有事做、处处有人管”。在学生中实施项目负责制,每人都有劳动服务岗,他们在劳动中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全校一起练书法
成立“立人书院”,开展《乐诵经典》古诗考级活动;成立“艺和工作坊”,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优秀传统技艺;开设了民乐、武术等诸多传统文化社团,民族小学的学生们从小浸润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培养了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学生制作的抗日英雄人物面塑作品
民族小学还开办了家长学校,让家长学习正确的育儿观,勇于直面孩子的缺点,善于纠正孩子的问题,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每周五下午,民族小学的各班还会邀请家长们走进大课堂担任讲师,带着孩子们了解社会,开阔眼界,每年共举办讲座多达四五百场。如今,学校与家庭、社区构建起了一个教育超级社区,努力实现协同育人。
▲家长走进班级开办讲堂,开阔学生视野
在民族小学教师王晨阳的眼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萦绕在师生左右,自觉践行如呼吸一样自然发生。以七彩乐园为例,这里是孩子们感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乐园。学生要想获得自由进出乐园的通行证,就要提前学习里边的各种规则,比如:诚信、公正、友善,自觉自律等等,经过公平公正的推荐考核后,他们就能自由进出了。小小的七彩乐园正在引导孩子们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变他律为自律,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讨会上,田学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是兴国之魂、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田学军强调,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科学育人,加强体系建设整体育人,勇担时代使命潜心育人,凝聚各方力量协同育人。各地各校要立足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立德树人重要位置,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研讨会由中国教科院院长崔保师主持。
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一直关注家校合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他认为,“家校合作”是教育思想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具有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特征。“家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作用,家庭的特点和优势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可以刻骨铭心。生活中的诸多小事、体验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傅国亮的发言,让与会嘉宾深表赞同。
五年来,北京市教委通过修订《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中小学养成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抓实养成教育,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依托社会大课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高站位、大格局、强体系、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体制,强化研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年来,海淀教育始终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先后开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课程指导手册》等区本教材,多次举行“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公益活动,抓住六一、七一、十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教育契机,努力搭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乔键表示,下一步,海淀区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固化成果,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继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内化为海淀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海淀师生的自觉行动。
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中国德育》主编张宁娟长期观察中发现,目前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要增强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比重,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在形式上,要加强对课程实效、协同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探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