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关注】海淀外国语学校:让世界见证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时间:2019-06-05 17:03 海教思维
【字体: 打印本页

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成立于1999年,下设英、德、法、日等13个语言基地,拥有北京、武汉、海南三校区,2016年成立教育集团。学校倡导“全世界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丈量世界、定义为来”的教育理念,很早就开始了游学、研学的探索和尝试。

研学旅行:京北、国内、境外

海淀外国语学校走特色课程兴校、特色课程育人之路。“大方课程”由培养立己达人之德的尚德课程、培养博览群书之智的明智课程,以及培养守礼得体之行的笃行课程组成。其中在笃行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构建了研学旅行。

目前,海淀外国语学校研学旅行主要由正在规划的京北研学,以及国内文化科考研学、境外研学三部分组成。我们认为,研学旅行就是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

学校一、二年级市内社会实践,事实上这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从三年级开始赴英研学、四年级国内文化科考研学、五年级赴美研学、六年级赴涞水教育扶贫研学以及境外极地科考。目前正在设计的还有三年级开始的京北四季研学旅行,开展以后会每个年级每学期八周时间体验京北地区以古崖居为标志性文化的春夏秋冬。

研学去哪儿、咋设计?看学生需求

为了让研学旅行有收获、发挥时效,我们在旅行设计之初就进行了需求调研,二年级同学对于英国充满疑问,看来大家对于美景和美食还是没有抵抗力的,也有对国外生活错误的认识,因此,我们把本次研学定位在拓宽国际视野,体验当地学校生活、美景、美食,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伦敦、剑桥之旅、校园生活等设计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五年级赴美研学前,又对学生们进行了调研,确定了四个月的研学内容,增加了深度的文化体验与交流,语言不再是首要问题,满足了同学们感受不同文化的需求,同时变身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与外国同学互送糖果,让孩子们知道了情人节的深层文化内涵。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面对日益增多的家长和学生冰雪项目的需求,我们开发了京北四季研学旅行。这样我们整体的研学旅行已经不是你有什么我们游什么,而且因需而设,研学资源为我所用。

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

有了好的设计,还要有强有力的实施保障。在研学旅行的实施上,我们的经验是三点。

第一,防微杜渐——做好安全指南及出行准备,针对不同的研学地,做好安全预案。

第二,有备而来——提升研学品质,那就是开发出适用、指导性强、帮助学生提升研学获得感的研学手册。

第三,事半功倍——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研学旅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学生的选择多样,而且很多学习方式并非孤立使用的。

体验与侵入式学习让学生们置身学习环境当中,让学生们了解到美国学生利用乘法表和数的特征表,边查边记。这样,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会得到深入学习的法宝,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学数学太痛苦!工作体验也让学生乐在其中,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通过研学过程中实践与反思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参观南京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后,同学们在后续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采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份土壤样本,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探究,进行育种,完成了《不同地区土壤对西红柿、辣椒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这一实验论文,并获得海淀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在涞水教育扶贫的一周中,学生们对当地教师进行调查,得知当地英语师资薄弱,学生英语水平较差,便亲自撰写教案,为孩子讲授英语课,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似乎看到了学习效果。

项目式学习是研学旅行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往返于问题和获取知识之间。参观完昆虫馆,学生被要求制作一个适合昆虫生活的饲养盒。学生会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反馈数据,改进设计,最后完成成品。从昆虫馆到制作一个适合昆虫生活的饲养盒,是话题到主题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显著性的提升。

读书、行路、阅人

评价的设计不仅检验研学旅行的成效,也让我们更好地改进研学工作。我们一贯主张用多元的评价方式,研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完成资料收集,完成作业。学生自评、互评,课题开展中教师也可以设计表现性评价,借助量规考核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研学后还可以通过问卷进行学生和家长满意度调查,撰写研学报告、研学感悟,梳理学校研学成果,让我们的研学旅行行稳致远。

我们的三点思考:一是厘清研学旅行与学科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二要重视“研学后”学生的后续学习生活,研学结束了,但是很多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才刚刚开始;三是及时梳理研学旅行的成果。

总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方式在研学领域积极开辟、探索,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为此,我们还需要在大量研学案例和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灵感。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