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2018年8月,来自八一学校的李红梅老师开始了历时两年的援疆支教工作。作为海淀区教委援疆人员的队长,她以身垂范,面对每周六天工作时间、繁重的教学任务,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的工作之中,很快便与当地教师、学生、家长打成一片。她用首都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当地教师改进授课方式,用首善大爱融化师生间的陌生,用真诚的心温暖当地的孩子,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老师妈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她讲述她的支教故事……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与和田的相遇就是这样的: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初见却不陌生,不熟悉也很亲切;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和田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份欣喜与满足。
在和田,每天都有故事在发生,今天我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我知道你是谁
那是2018年9月3日,当我满怀着一份兴奋与小自信走进教室时,瞬间的感觉是“炸了!”——面积大小和北京相差无几,环境却是“破”和“丑”,丝毫没有感觉到“墙壁会说话的教育功能”,更可怕的是黑漆漆的教室里挤着密密麻麻的脑袋们啊,64名学生——数字惊人——我在北京的两个教学班一共才61人!
依照我以往的经验,学生很在意老师能不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而且对拉近师生关系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还想把这“一招灵”用一用。没想到,学生们用不太流利的国语说:老师,你别麻烦了,你记不住的,去年的那个年轻老师到最后走的时候还只能说“你”“那个同学”“我们的名字和你们不一样,有点长,还比较像”。其实孩子们是忠言,而那时的我听来却有点刺耳,有点不服气。“这明显是看我岁数太大了,记性不好了啊”,我的心里略有不爽,“咱们打个赌吧,我五天记住你们全部名字。”学生们略显怀疑的眼神激发了我的斗志。
从那天起,我每天拿着名单,一个一个名字背,“伊力亚尔·买买提阿布都拉、阿依夏姆古丽·阿卜杜热依木”……说实话,也真是岁数不饶人,忘性比记性好!每天抓住时机,对着人脸念着名字,对着作业想着人脸,一个个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特别可爱地帮助我—— “老师,我是谁?”“老师,阿卜杜许库尔·阿不都吉力力是那个”“老师,你真棒”!四天,我能准确无误地喊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四天,频繁地接触中融洽了师生关系;四天,我看到了学生眼神中的那份接受和认同。在总结时,孩子们表达了对我的赞美和佩服,而我发自肺腑地告诉他们:不仅仅我知道了你们是谁,还有我的后方学校、更有北京市政府、党中央知道你们是谁——你们,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的“有德人才”,是党和人民要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的维吾尔族孩子
那是我到和田的第二节课,一个男孩子在座位上突然猛地转过头,恨恨地盯着旁边的同学,口中嘟囔的是我听不懂的一些话,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愤怒,甚至看到他的小拳头把手中的笔攥得紧紧地。我停下讲课,走到他的身边,微笑着看着他。渐渐地他拳头放松了,身子坐正了。
“你怎么啦”,下课后,我俯身笑着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问。他使劲咬住嘴唇,不说话,脸憋得红红的,眼睛只是盯着地面。等待,在我微笑地等待中,他用不流利的话语说那个同学骂他没有爸妈。原来,他小时候爸爸去世,妈妈扔下他再无了踪影。
看着他拘谨窘迫、低头不敢看我的样子,我的心“倏”地颤了一下,好痛!“爸爸、妈妈”两个原本温馨的字眼儿,在一个14岁少年的心中竟是这样不能触碰的痛。我的泪一下就流了下来,我想过去抱抱他,他却生疏地使劲往外躲闪,我不敢再勉强,俯身在他耳边悄悄地说:今后,我做你老师妈妈,好吗?他惊愕地瞪着眼睛看着我……
以后上课,他仍然躲得我很远,但我能感觉到他在悄悄地看着我。慢慢地,从初次眼神飘忽到偶尔温暖地看我一眼,从初始的拘谨窘迫到默默地站在我身边,我们的距离在拉近。之后,每当我挑出他作业中的错误时,他总是双手揉搓着,歉意地看着我,认真地听我说着;我也会用母亲般的和蔼温柔地告诉他:不会写,找老师!咱们一点儿一点儿来!
时光荏苒,他在进步,更主动了。“老师,我住校了”“老师,我给你背这首诗”他稍有点进步和高兴的事儿都愿意和我分享。看着他性格一点点在活泼,语文背书日渐主动积极,我这个老师妈妈别提多开心了。
付出辛苦又何妨
那一天是4月25日当地时间早上6:20左右,还在手忙脚乱中的我接到了学生罕克孜•肉孜买买提家长的电话:“喂,老师,早上好么,我现在到你的门口。”真实的反应是一惊,心跳都加速了,“这么早,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么想着也没敢多问,以最快速度冲下楼见面。迎接我的是她一张略显歉意地面孔,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她说:“老师,我要参加HMK考试(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想找你帮我,你有没有时间?” 我也真的没那么好的脾气,说一点儿不生气是假的,但是看着她一脸认真诚恳的样子,我还是比较快就调整了情绪状态:“可以啊,你想学,我愿意帮助你。”她一把挎住我的胳膊,高兴地说:“太感谢老师了,那我就每天早上来你房子,一起去学校,路上你教我,我不会的可以和你视频、电话说吧。”我还能说什么呢,谁让我是老师还是语文老师呢,民族同志的真性情也是可见一斑的哦!
从那天起一直到五月初的考试:早上去上班的路上有我俩练习口语的画面,纠正她语序的错误,帮助她理解词语的意思;晚上我们的食堂中,有她刷题做练习的身影,有我给她分析题干、解读答题思路的定格;微信中有需要我帮助她修改的简答题和作文表达、有她给我语音的口语练习……
在5月11日早上8:21,她微信给我说:老师你好,你心里祝一下我拿最好的成绩吧,现在考试去了,考试中不能带手机。我赶紧回复订正这个表达顺序,算是尽我绵薄之力了。考试结束后,她打电话说她自己觉得考得不错,再三表达感谢老师,说我不仅教她的孩子,还教她。就像自己的学生得了好成绩老师心情愉悦一样,那天到现在我的心情都很快乐。作为北京援疆教师,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是利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学校培养优质师资力量,而当我有机会能扩大我的“学生范围”,让我有限的能力为更多的“学生”服务,造福和田更多的百姓,多辛苦付出一些又有何妨?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和田的每一天,我的身边都有很多故事在发生,主角或者是老师和学生、或者是医生和患者、或者是干部和群众,我们共同的身份是援疆人和受援地人。这些故事,让我坚信北京援建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践行“首善、实干、团结、奉献”的北京援疆精神,在祖国西北边陲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与汗水!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援疆教师们用实际行动,享受着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让边疆的孩子与内地的孩子一样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在昆仑山下、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援疆教师为了和田教育事业的发展,谱写一支昂扬新时代的“边塞曲”,成为助推新疆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一起来为他们点赞吧!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