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时间:2017-08-29 00:00
【字体: 打印本页

  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展现着中国人的风骨,它永远是我们的中华骄傲。

  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成为引领世界文学的先锋,并使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历史的顶峰。

  中华民族的文学, 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中国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起源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篇》,该节孔子按才能把学生分成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为“孔门四科”。按北宋邢昺的疏注释为“文章博学”,意为通晓许多古今文献及学问。按此说法,广义来看文学可以解释为学问又或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化。如果按狭义的说法,文学可以被看成5世纪南朝刘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在此之后,正史之中专载优秀文人行事的“文学传”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那种文学只是代表上流阶层的文学,并不包括像小说,戏曲的大众文学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学。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国文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古人与近代学术上之间的文学概念的差别。

  另外,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包含了政治,许多的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政的人也写下不少的文学作品。就像三国时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国人都认为文学拥有左右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自宋以后,文学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这个思想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特别地方。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一向以韵文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画自然景物及歌颂友情等等为主题的抒情诗。相比之下,虽然叙事诗并不发达,但古代《诗经。公刘》,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北朝民歌演变而来的《木兰辞》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如果不计叙述历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学最初兴盛于唐朝。那种散文的题材,除了一些例外,许多作品并非纯创作而是取材于现实,这个传统直到在西欧文明影响之下诞生的小说时期为止一直长久地维持着。还有,我们要注意在古代中国韵文散文一词与其说是富有文学性的意义,倒不如说成是文体的一种名称来得合适。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骈文的文体。

  现状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沿袭1949年以后的官方文学体制,培养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谀逢迎体制内作家,旷日持久地制造出人类文明时代以来巨量的文学垃圾,而少数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创作的有着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难以面世,导致中国当代不仅文学界,而是全社会腐朽庸俗之风日盛,精神与思想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文学作为引领人类精神的灯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大多数属于官方文学即所谓“体制内”文学。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迎来新的曙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2000年,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高行健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大陆作家莫言以《红高粱》、《丰乳肥臀》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华文文学出现了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文学思潮。但真正的中国自由文学在民间又称贫民窟文学,其概念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中国自由作家王土等人为代表,数十年扎根中国社会底层及贫民窟,极大的同情与关注社会底层贫民的生存状态,所创作的小说《欢乐(悲伤之河、欢乐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思》、《拘留十五日》、《毛二总统》等等,均表现中国社会边缘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以及下层妓女、乞丐、流浪者、拾荒者的生存状态与悲怆经历,为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中国平民作家特别是自由作家所具有的独立思想,通常在作品中以令人恐怖的真实表现出思想的光芒。在批判现实主义基础上开创了一整套独立特行的现代美学与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为中国当代坚持探究思想之源的文学巨匠的群体,同时也是具有非凡忍耐力和巨大牺牲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群体。

  中国平民文学直面现实,深层揭示社会矛盾,以文学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体制内”官方作家无法做到的。中国“体制内”作家比较真实的描写现实一般止于文革,难以前行。所以要重新,真正燃起中国文学思想的火焰,必须在中国平民文学、“地下文学”中深度挖掘,这是中国文化公认的危机与普遍的悲哀。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