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在海淀区南部,有这样一所小学,其前身是北京铁路五小,周边有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路局、铁道博物馆等丰富的铁路教育资源,自诞生之日起至今,血液中就流淌着“铁路”基因。
这所小学就是北京铁路实验小学,一所以“驶向美丽新世界”为愿景的学校,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乘着“通达号”特快专列,驶向人生的最美远方。
学校更名以来,深挖“铁路”基因和历史积淀,构建了全新的学校核心文化理念体系。“为生命筑基、为成长铺路、为幸福领航”的办学理念,“学通古今,行达四方”的育人理念,“驶向美丽新世界”发展愿景都具有鲜明的“铁路”特色。
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校在课程上深耕细作,围绕“儒雅和创新”两大核心素养,系统建构了包含“通体达健、通儒达雅、通实达新”三大课程群,“基础性、拓展性、融合性”三类课程的课程体系。50多门的各类特色课程,不断丰富着学校的“通达教育”体系,领航具有“铁实”特色的校内提质之路。
轨道STEAM课程
培养小小“铁路工程师”
“ 1876年至1911年中国铁路蹒跚起步。到1911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5006.5公里,写下中国铁路历史的第一笔,也为近代中国文明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在学校轨道STEAM课程体验空间里,六年级学生王曼卿和同学们化身小小讲解员,站在中国铁路史的展览前,为伙伴儿们讲述着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的中国铁路发展史。
据了解,结合铁路特色,学校从2018年开始研发轨道STEAM课程,构建起“三维立体”的课程体系,于2021年春季学期正式实施,覆盖四、五、六三个年级。
经过两个学期的探索实践,书记、校长胡振芳想,如果能让孩子们在一个更为真实的列车环境中上课,轨道STEAM课程或许会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轨道STEAM课程体验空间”应运而生。这里,集课堂空间、展览、实景体验于一体。
同学们既可以上课学习知识、动手实践,也能听讲解了解铁路历史和关于铁路发展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还可以带上VR眼镜,体验驾驶时速高达350km的复兴号时的刺激感。
学生 赵旭东
高铁方便了大家的出行,让我们能去到很远的地方,通过这次难得的驾驶体验,我特别兴奋,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
学生 杨梓萌
VR实景体验非常有趣,驾驶体验很棒。这里还能模拟很多地方,甚至是外国,我们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我还通过虚拟环境,看到了高铁内部的一些仪器,学到了高铁知识。
书记、校长胡振芳
VR实景体验是为了让孩子们对中国铁路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学校更注重的是深挖课程内容,从认知、方法、实践、探究、融合、分享六大模块,兼容项目式学习方式推进跨学科学习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年级课程聚焦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工业文明的进程与铁路起源、国势衰落下的铁路发展、詹天佑和他的铁路救国、铁路工人爱国运动、新中国早期中国铁路网等单元主题教学,激发学生们对铁路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老师们会围绕动力系统探秘、磁悬浮探秘、轨道铺设与列车行进等主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领学生们初步了解当代铁路运输技术。
结合六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老师们会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索实验、实践和制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学生 王昕洋
学习詹天佑和铁路救国这一课时,一股敬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特别佩服詹天佑不怕困难的精神,佩服他的聪明才智,更佩服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今后,我要以詹天佑为榜样,好好学习,一丝不苟,冲破道道难关,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
学生 解云哲
学校专门为我们开设了轨道体验空间,介绍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史,从中气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和磁悬浮动力机车,这让我对铁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还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们讲述中国铁路机车的知识和詹天佑的故事,希望今后我能学习到更多铁路的知识。
校外机构教师张迪
轨道特色课程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包含科技、地理、历史、美术多学科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中国的铁路发展、世界的铁路发展,建立爱国情怀,培养工匠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科研副校长柴海英
目前,学校大概有50%左右的孩子是铁路子弟或者第三代,可以说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铁路的基因、传承着历史文化。希望孩子们通过轨道课程,初步了解一些铁路的知识,比如铁路的发展史、铁路系统可歌可泣先进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爱铁路、爱祖国的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依托轨道STEAM课程的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曾荣获第三届青少年STEM国际创客挑战智能创客国际一等奖、海淀区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一等奖。
戏剧育人
人人都是“小演员”
“ 现在请大家体验零状态行走。接下来,我会加入情境。大家想象自己是在沙漠中负重前行,经过黄沙漫天后,又看到了一汪清泉。这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
在三年级的戏剧教育课上,老师程明月带着刚刚接触戏剧的孩子们,发挥想象,在变换的情境中不断设计人物、动作,尝试加入简单的即兴对话。
这是一堂普通的戏剧课,从台词基本功、发声到表情,再到声音、表情和肢体融合,孩子们尽情体验着戏剧的乐趣。
戏剧教师 程明月
戏剧课主要是带学生做一些戏剧方面相关的训练,比如基本的台词训练,锻炼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些肢体协调性训练,在提高学生的台词和形体的同时,兼顾表演元素,从而让孩子们在一个具体情景或者是拿到剧本的时候,能够自然而然地在舞台上演戏。
程明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21年来到铁路实验小学,成为了一名专职戏剧教师。铁路实验小学也由此成为为数不多拥有专职戏剧教师的学校之一。在程明月看来,三年级开设的戏剧课是一种戏剧普及教育:“我们会从剧组建立、主创团队框架、台词、舞台结构等戏剧的基础知识讲起,而后通过听、讲、画这三个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表达观点,绘制舞台构成。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学生们对戏剧会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普及的基础上,铁路实验小学又招募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建了高水平的戏剧社团,并为社团的同学们打造了专属舞台——“焕彩剧场”。
走进这个多功能小剧场,两侧悬挂众多剧照,明亮的灯光打在墙上,璀璨而闪耀。充满艺术感的剧目墙设计,极具张力的色彩搭配,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半圆型的迷你舞台与观众席没有明显分割,座椅可以自由摆放,显得更加平易近人,观众和舞台的距离也更近,艺术变得触手可及。炫彩的灯光、LED大屏可以给观众带来极佳的体验,满足同学们多元化的需求。
“焕彩剧场”自2017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戏剧社团的同学们已经在这里排练了《阿拉丁神灯》《绿野仙踪》《哈利波特》《茶馆》《宝莲灯》《三借芭蕉扇》等12个剧目。其中,《三借芭蕉扇》和《宝莲灯》接连在第八届、第九届乌镇戏剧节上进行展演,《三借芭蕉扇》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入选乌镇艺术节的儿童剧。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们国旗下宣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愿意吾辈之青春,护卫这盛世之中华!”
走进“焕彩剧场”,同学们正在排演《山河宝藏》片段。剧中,他们寻找铁路之父詹天佑的足迹,探究现时代的高铁精神,找寻铁路带给我们最终的“宝藏”。
学生 刘芃睿
我非常喜欢剧目最后一场中詹天佑爷爷说的一句话,“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深沉,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各使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辱,足以立足在这个世界之上”。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出一份力。
据学校德育副校长付永清介绍,学校更喜欢称戏剧教育为“教育戏剧”,重点在教育,是学科融通、协同育人的大德育观的一个重要抓手。
《山河宝藏》这部剧的灵感就来源于轨道STEAM课程中,同学们对詹天佑事迹、詹天佑精神的探究,用年度大戏的形式展示出课程学习成果。通过排演戏剧,同学们也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学生 余卓颖
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应该发自内心去感受这个角色,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在学习戏剧的过程中,我管理时间的能力变强了。因为戏剧排练会占用很多时间,以前要一个小时完成的作业,现在能够更快地完成。我还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背一些台词和揣摩人物的心理,效率提高了很多。
学生 李欣泽
演完《开往雪国的列车》中的父亲后,我明白了我小时候爸爸为什么经常不在家,更理解家人了。在演戏之前,我有点浮躁,但《宝莲灯》中的“老者”角色,让我体会到了老者的稳重踏实,所以演完戏后,我也变得踏实稳重了一些。
如今,铁路实验小学的戏剧教育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从课堂普及到小剧场排演,再到校园外演出的“大舞台”,孩子们的舞台越来越大,学校的戏剧育人效果也愈发显著。
德育副校长付永清
让孩子通过教育戏剧去体验、去尝试,通过剧中人物感受怎么做人、怎么在集体中合作,不断去成长。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整体的学习能力也在提高。我们的年度大剧基本和学校的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不论排演哪部剧,孩子们都一定要了解故事的背景,要通过阅读找到剧中人物的故事和最适合的表现方式。总之,通过六年戏剧教育,我们的孩子成长得特别优秀。那些升入中学的学生回来看老师的时候,告诉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戏剧给了他们很好的积淀,让他们知道了怎么去做一个合格的学生,知道了怎么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胡振芳看来,“双减”的背后一定是“双提”,也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中,学校在把课后服务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校内提质。学校将继续推动特色课程建设,通过课堂重构提高课堂质量,借助团组式干部教师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完善“通达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成长筑基、铺路、领航。胡振芳相信,学校的“通达号”列车一定会驶向美丽新世界,虽有颠簸,但路途美好;虽有困顿,但未来可期。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