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有这样一批海淀教师,他们胸怀理想信念,肩扛责任担当。把教育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暂别温暖家乡,远赴新疆西藏,满怀热情,教书育人,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间。海淀教育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讲述海淀教师的援教之路。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刘全华的工作笔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对他来说,这块“必得由自己耕种的土地”,便是深深扎根在他心里的“教育本心和教育梦”。
赤子之心 援疆援藏
刘全华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往的地方,那里怀揣着希望和梦想。”2018年8月-2020年7月,刘全华赴新疆和田担任了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校长。两年里,他带领17位北京援疆教师,在距北京4500公里外的新疆和田,打造出了一所阳光校园。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结束援疆工作后,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回到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后继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2022年,当得知援藏消息后,他又一次怀着一颗教育工作者的本心,积极主动申请援藏。那些遥远的地方,总有他难舍的教育梦想。
2022年7月18日,作为拉萨实验小学校长,刘全华与第十批援藏干部一同入藏,把海淀教育带到这片美丽的土地。
参加拉萨植树活动
使命在肩 无惧困难
拉萨海拔365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这里常年缺氧、干燥、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拉萨的气压只有沿海平原气压的百分之六七十,氧气含量也只有平原的六成左右。在冬季,拉萨空气氧气含量不到北京的一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一个感冒也许面临的就是肺水肿。
刘全华担任校长的拉萨实验小学教学楼共五层,这里没有电梯。对于年过五旬的刘全华来说,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让他每爬一层楼都要停下来不停喘气。他必须紧紧握住扶手,稳稳地走出每一步。他克服胸闷、气短、头痛、嘴唇干裂、鼻子充血等高原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前期开学准备工作中。虽然辛苦,但他从没畏惧——他太想把海淀教育带给藏区的孩子们。
抗疫无情 教育有爱
刘全华积极主动向本地学校干部老师了解情况,主动为新学年谋划。正当他信心满满投入工作中,疫情却再次来袭。
困难面前,刘全华决不妥协。2022年8月8日实施封控后,他积极与援藏教师和受援学校领导教师沟通协调,组织开展了线上教学。随着拉萨市抗击疫情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他积极响应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于2022年9月2日开始带领15名北京援藏教师积极投入到拉萨抗击疫情工作第一线,投入到防疫流调工作中。每天不管任务多急多重,他都带领大家严格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准时完成,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拉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他撰写了《致拉萨市实验小学全体师生的一封信》,积极鼓励全校师生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共克时艰。他还积极指导当地学校干部教师认真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并积极推动学校线上教学工作,与北京援藏教师共同指导受援学校教师线上教学,努力打造精品线上教学课堂。为更好提升当地教师整体水平,他积极联系北京专家组织为教师做线上培训,为疫情中的拉萨教育倾力奉献。
疫情期间组织召开线上培训
深入实践 引领发展
“援藏为什么,援藏靠什么,援藏留什么?”这是刘全华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援藏教师,不仅仅是教几节课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经验带到这里,这才是教育援藏的意义所在。只用真情援藏、智慧援藏,才能帮助藏族孩子实现格桑花一样美丽的梦想。
组织家长学校活动
新学期开学后,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经过不断思考沉淀,刘全华撰写完成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并面向全体教师首先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线下专题培训。
课堂上,刘全华与教师们深入探讨立足于学生实际打造高效课堂,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并亲自指导。他始终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投入教育教学管理。
走进学生课堂
指导本地教师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刘全华提出了《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课题研究,同时让教师们结合教学实际,带着问题参与到研究中来,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加教研活动
为了强化自身素养提升,刘全华积极参加了《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教育家》杂志面向全国开展的线上“校长论坛”,与其他兄弟省市、兄弟学校校长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在校长论坛上,他做了题为《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赋能教师生态化发展》的专题分享,得到了专家高度评价和同行认可。
参加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校长论坛
从心出发 真情投入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海淀援藏干部教师们常说的一句话。刘全华深信话语背后的动力是大家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使命和坚定信念。
组织援藏临时党支部活动
在这里,每位援藏教师都在坚持一场突破自我、战胜自我的硬仗。刘全华曾因高原反应彻夜失眠,为了能够正常投入工作,每天靠吃安眠药维持睡眠。身体上的痛苦,他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师德师风教育会
作为拉萨市实验小学的校长、援藏教师,他时刻严于律己、为人表率。从开学那天起,他每天早晨天不亮就来到学校,第一个站到学校门口迎接学生进校,每天晚上六点半又站在校门口目送学生们离校。一天下来,他的工作时间近12小时。他说,每当他站在学生们的面前,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时,什么痛苦和烦恼都可以抛在脑后。
参加学生活动
真诚赢得尊重,投入获得融入,他的行动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学校的孩子们看到这位海淀来的校长,都会主动上前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孩子们微笑的脸庞、干净的眼神也让刘全华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孩子,更义无反顾投入拉萨的教育事业。
与学生一同用餐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来自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的援藏教师刘全华,正是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奋斗幸福观”。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三十五年的老教师,不论在哪里、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刘全华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责任和使命书写大爱师魂,传播海淀教育正能量,为藏区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接待拉萨市领导调研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