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培星小学北校区焕然一新,集团化助力跨越式发展|校园探新

时间:2024-04-15 10:22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4月9日,海淀区培星小学的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我的校园我做主 共创美好新家园》的推文吸引了大家眼球,推文中面向全校师生、家长征集即将投入使用的北校区校园文化创意方案,方案一旦被采用,将由教师带领学生用以废旧物品为主要材料的物品布置新校区的校园文化——

培星小学北校区位于海淀区厢红旗董四墓村36号,学校1950年建校,原为军事科学院子弟小学培红小学,1995年与原总参三部子弟小学红星小学合并,分别成为海淀区培星小学北校区和南校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校区居于道路深处,紧邻董四墓村,周边部队大院较多。校园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设置10个教学班,学校一、二年级共计300余名学生在此就读。由于培星小学特殊的建校历史和地域特点,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来自军人家庭。

2023年8月,培星小学北校区综合修缮工程启动,历时大半年时间,目前综合修缮工程已基本完工,校园文化等软装工程进入实施阶段,2024年9月1日,升级后的校园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谈起北校区综修前后的变化,培星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李伟感慨万千——

党总支书记 校长李伟:

北校区的主教学楼1991年启用,最早外墙为白色,后来两校合并更名为培星小学后,外墙颜色变为砖红色,彰显着学校的红色文化传统。30多年的时间里,主楼只在2011年前后进行过一次整体的抗震加固,设备设施老化严重。

翻看北校区翻新之前的照片,楼道里、教室中墙砖墙皮脱落,地砖开裂、高低不平的情况并不少见,楼内吊顶也有很多出现裂缝和变形。

2022年我来到培星小学,有一次在楼道里转,当时有些下雨,教学楼三层漏的稀里哗啦,外面下着雨,楼里头也下着雨,老师们拿着盆在接雨,墙上全都是漏雨的雨渍,对那个画面印象太深了。

北校区的升级改造是全体培星师生的企盼,彻底改善了我们的校区环境。对比翻新前后,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焕然一新”四个字的意义。

“一要彻底解决校园内曾有的安全隐患;二要配齐校区内所有专业教室;三要让全体师生都有‘获得感’”

北校区综合修缮工程从去年8月开始,到今年9月新校区投入使用,整整一年时间,虽然校区面积、教室、学位数量等均未有大的变化,但北校区校园整体环境大为改观,美观、坚固、舒适、安全的教学楼和功能齐全的信息化设备,令全体培星师生都激动不已。

党总支副书记王红霞:

教学楼主色调延续红白相间,楼体为砖红色,窗框为白色,和南校区保持一致。教学楼共三层楼,下面两层为一二年级教室,三层为专业教室和录课教室等。每层颜色我们都进行了精心的考量和设计,分别为粉色、蓝色和绿色。

出于为后期校园文化设计的总体考虑,北校区主楼一层粉色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突出学校红色基因、光荣传统;二层蓝色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凸显学校创新发展理念;三层绿色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主题,体现孩子的童真童趣。“在这里,我们有信心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家园、乐园、学园。”王红霞说。

后勤主任高彤全程见证新校园的诞生。

后勤主任高彤:

北校区教学楼整体外形呈“Z”字形,“Z”字的短边设计为办公区和功能教室等,长边为教学区,其中所有楼层的南向均为孩子们的教室,北向为专业教室。

现在北校区硬装工程已经完工,墙壁、地面、吊顶、消防等相关硬件设施全部翻新,我们还更换了教室里所有的窗户和空调,校区的监控全部升级为高清,130多个探头可以观察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校园的晚间照明也进行了改造。学校附近缺少晚间照明的路灯,特别是冬季课后服务结束放学时,天基本都黑了,这些照明设备能充分保障孩子和家长们的回家路安全。

更值得一提的是,校区内上下水的主管道也进行了更换升级,这些主管道的建设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30多年来管线老化严重,加之校区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由西北门入口逐渐坡向校园内东南角,因此造成校园外部比校园内部地势高,且无市政接口条件,雨水排放受阻,夏季校园容易出现积水。

后勤主任高彤:

上水管道我们进行了更换,保证了师生们的用水安全,下水管道重新布线铺设,从校园里直接铺设到南侧的市政泄洪渠。这些都是大家看不到的工程,但它们也是最重要的。

在学校电教老师、信息技术管理员陈言海眼里,改建后北校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更为吸引他的注意——专业教室中的各种设备,全新的录课教室、视频会议室等等,从课堂教学、学术教研,到文体活动、校园管理、教学环境等,全都有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电教老师信息技术管理员陈言海:

学校老师录课的需求量大,这个录课教室是改造后新增的,大大解决了录课的难题,以前我们带着设备到教室录制,既不方便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现在这套录课设备先进,控制系统操作简单,还有自动跟踪录像等功能,教室里的拾音等也都是专业级的。还有新的视频会议室,老师们现在就期待能在新会议室通过视频会议与南校区老师一起联合教研,再也不用带着学生往返南校区录课了。

的确如陈言海所言,综修后的校园,给教师们带来满满的新鲜和动力,办公室不仅更加宽敞明亮,新增的每层教师用餐空间也破解了之前用餐需要回到办公室的难题。李伟说:“北校区的综修工程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要彻底解决校园内曾有的安全隐患,二要配齐校区内的所有专业教室,三要让全体师生都有‘获得感’。”

党总支书记 校长李伟:

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经过这次翻新,学校里安全隐患解除了,围棋、书法、音乐、舞蹈、国画等专业课程可以做到应开尽开,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同学都能发掘出自己的潜力,老师们也能在这里获得成长。

按照培星小学综修工程的整体安排,4月底校园文化创意征集结束后,5月份教学楼的内装工作将全面展开,6月底开始,学校将组织学校师生、家长陆续走入新校园,7月上旬起,北校区开启整体搬迁。

后勤主任高彤:

去年8月,北校区课桌椅等家具和设备全部搬到了南校区,低年级的孩子们在南校区“挤”了7个多月,他们也特别盼望回到新家。这个暑假我们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先把家具设备搬回来,既充分利旧,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然后就等着秋季开学孩子们回来了。

校区正式启用前安排师生和家长陆续走进学校,也是学校的悉心考虑,一是为了展示学校综修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同时也让家长亲身感受装修后校园里头到底有没有异味。

党总支书记 校长李伟:

去年我曾经跟家长说过,综修完之后,请家长们自愿报名——如果有认识环境检测的机构,可以提供给学校,学校出资来进行环境检测,目的就是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放在新的校园里。

王红霞在培星小学工作了30多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就和部分老师在新校园里踩点,她观察到老师们一进校园就觉得新校区特别舒服,很期待在校园里工作,“老师们都说环境改善了,更有动力了,聊起天来都觉得好像干劲十足的感觉。”

新校区虽还未启用,学校师生、家长们已经有太多的期待,快看看这本满怀企盼的小本本有多“厚”~

我们想,新校区一定有新环境,教室更加宽敞明亮,教学系统更加科学智能,运动器械更加丰富完善,中午餐食更加美味可口。

——六年级(4)班  朱梓晗

我们会在新的实验室里做有趣的科学实验,在崭新的体育室里打羽毛球、练习冰球等,在一米菜园种植果蔬。

——五年级(2)班 程思凯

希望可以多举行校园开放日,允许高年级的学长及校友回归母校,学生们可以自制简单的食品,或举办跳蚤市场,用部分所得为学校募捐。

——五年级(4)班 江美阅

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温馨舒适的休息区,都让我们感受到学校对学子们的关爱。

——教师 郭兴阳

我们的传统红色文化,先进的科技气息、浓郁的艺术氛围,都会成为北校区的独特魅力。新校园新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起跑线。

——教师 云璇

校区的每一次修缮与改进都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北校区的这次修缮,我满怀憧憬,充满期待.......

——三年级(1)班赵鸣宇妈妈

我对校园的“焕然一新”充满了3个期待:一是有红色基因传承;二是有优雅和谐的校园景观;三是赋予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走廊、围墙等地方在功能上的补充和完善,植入文化展示、学生讨论、游戏、休闲等功能。

—— 二年级(1)班 蒋宸可妈妈

其实,对于学校全体师生、家长而言,综修不仅意味着校园环境和个人心境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为培星小学带来了又一个蓬勃发展的契机,这种期待尤为激动人心。

2023年12月,培星小学加入人大附中分校教育集团。以学校红色教育传统为基石,集团化办学促进了各校教育智慧的流动和提升,为集团内所有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同时,集团内既有中学又有小学,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融合育人模式,拓宽了学校视野,促进了中小学间的课程衔接与互动。加入集团,实施开展的集团大教研活动,定期的集体联研活动,也将教师从单个学校的平台带到集团的区域平台上,从组织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支持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培星小学本身的基础很好,生源质量很高,陶艺、围棋、武术、书法、国画和舞蹈等很多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精品课程,深受学生们欢迎和喜爱。”谈到学校未来发展,李伟深有感触。

党总支书记 校长李伟:

加入人大附中分校集团是培星小学跨越式发展的契机,现在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学研究模式、如何做好学段间的教学衔接、加强学生的贯通培养,已经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今年9月份北校区启用后,无疑将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在景色怡人、书声琅琅的新校园里,相信我们的教师,能够抓住机遇,站在更高起点,努力提升自己,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相信我们的学生,可以拥有更多元的视角,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接受更新的教育理念,获得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