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9月14日,海淀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此次研讨会聚焦“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人工智能+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四个议题,分四个会场并行召开。与会代表齐聚海淀,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共绘未来创新蓝图。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安排”。这也为海淀区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更好地在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中实践“早发现、早培育、早衔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生态构建研讨会上,来自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和市教委、市创新学院的领导、专家,国家“拔尖计划” 基地校、市区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校的专家、教师代表等2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海淀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生态构建。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科长田圆主持研讨会。
海淀区委教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唐建东汇报了区域经验。在“走出去”,赴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地区学习交流中,海淀区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需求,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路径。他从培养理念、实践路径、培养成效、发展规划四个方面总结梳理了海淀实践探索的经验,介绍了海淀区构建高质量、一体化培养路径的实践突破。海淀区做大基础培养“底座”,筑牢人才成长根基;做强塔尖培养“峰峦”,打造多元化成长通道;通过推动跨学科融合,从“特色课程”走向“综合育人”;深化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培养成效斐然。未来,海淀还将通过发布实施“五指成峰”卓越人才工程、“科学技术高中”领先战略工程、“智慧教育”提质增效工程、“产教融合”生态深化工程,全力打造世界级人才高地。同时,他指出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海淀分院在统筹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顶级资源,营造开放、协同、共赢创新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宓奇、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校长熊永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分别从高校视角、中学实践、跨界融合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专题分享。
周海涛从拓展拔尖人才的多维发现路径、完善拔尖人才的协同安置机制、改进拔尖人才的综合考评方式等三个方面阐述对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生态的思考。他指出,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一体改革,为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学生提供应有空间势在必行。要提炼多元化人才发现表征,搭建多样化人才发现网络,设定差异化人才发现赛道。同时,优化通专融合教学模式,促进校内外共享优质资源,贯通以科研促教学的链条,以及优化考评模式等,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开辟路径。
宓奇以此次教育大会的树形图像导入,分享了学校在拔尖人才基础培养上的探索。他从“寻根溯源、精耕细作——生长的根基”“活跃思维、跨界协作——充足的养分”“手脑并用、实践创造——产出的支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实的保障”四方面,分享了学校如何培育让创新人才蓬勃生长的“沃土”。他通过学生由亨利•卡文迪许的论文引发的测量地球密度的思考和实验,学生合作研究项目“人大附中校园VR”等生动案例,分享了学生在科技、天文、思政等各领域中的成长与蜕变,阐述如何为学生成长提供关键要素。
熊永昌以“多维联动,贯通融和”为主题,介绍了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化实践探索。他直击关键问题,指出“培养政策整合性不足”“服务支撑机制不够健全”“组织结构内部沟通不畅”“培养理念‘育’‘用’分离”是当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大问题。列举学校通过多维联动,绘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蓝图;贯通融合,构建拔尖课程人才培养新课程;聚势赋能,构建拔尖课程人才培养新路径的生动事例,提出了基于探索实践的改革举措。即激发兴趣,营造创新人才培育的优良环境;遴选主题,探索多元化的实践路径;聚焦热点,突破已有认知边界;锚定目标,开启探究未来的科技之旅;智慧赋能,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机制,助推家校社协同育人。
王元卓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从科学家视角集合AI最新发展态势,介绍了科学教育的主要内涵和要求,以及中小学科学通识课程面临的挑战。他还介绍了在中学、小学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科学课程方面的探索实践,并结合自身科研成果介绍AI如何深度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以及海淀三所学校的代表,共话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路径和思考。三位学校校长首先结合各校的实践探索做了经验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海霞介绍了理工附中科学技术高中课程建设“融合-贯通-协同”的三维路径。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夯实科技素养根基;衔接十二年学制,搭建能力与学程双进阶通道;通过联动校、企、研等社会资源,构建人才共育生态。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技副校长杨森林讲述了亲历的教育故事,分享如何将青少年的探究热情转化为学科志趣,将个人努力发展为报国理想的具体行动。他表示真正的立德树人是并肩前行中的示范和引领,是用自己的“一颗红心”去温暖和赋能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
北京十一实验中学执行校长朱兰结合学校实践,阐述了学校系统变革的“三大支柱”:空间重构,赋能多元学习场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唤醒潜能;价值引领学校治理结构变革,滋养创新文化的土壤。她提出由空间驱动引领系统变革,从而孕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新样态。
在圆桌对话交流中,六位嘉宾展开热烈讨论。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教授刘白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应用总体部党委书记孙菽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三位专家,与三位校长代表们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生态构建与关键突破”进行思想碰撞,引发与会嘉宾的启发与思考。
与会嘉宾表达了对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工程的诚挚寄语和期望,周海涛表示要破界建立生态,遇见成长价值,未来共创美好。
基础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第一级火箭”。破界、破冰、破茧,海淀的探索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海淀在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也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继续携手并肩,以创新之光,照亮未来之路,共同书写海淀创新教育的新篇章。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