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今年9月是我国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其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旨在示范引领群众科学文化新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在此次科普月中,海淀各校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起看看都有哪些精彩看点吧。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
物理科普讲座
学校邀请了清华大学老科协科普演讲团成员、年逾八旬的邓新元教授,为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奇妙的物理世界》科普讲座。
邓教授以“物理很有趣”为主题,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震撼的视频资料以及有趣的日常现象,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邓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将抽象概念化为具体体验,令同学们豁然开朗,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亲身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破除了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在心中植下了“我能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决心。
海淀进修实验学校
科技交流&学生论坛
以“善问乐学,善思力行”为主题,学校开启了一场融合家国情怀、科技创新与自主成长的开学第一课。首次亮相的智能机器人“小进”用科技感满满的问候在校门口迎接大家,引起同学们阵阵好奇与欢笑。在与“机械灵巧手”的趣味互动中,同学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别样魅力。
在与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主任杨运桂研究员和优秀毕业生朱云龙学长的交流中,多位同学自信登台,分享了自己在科技探索中的成果与思考——从线粒体基因编辑、蛋白质结构预测到阿尔兹海默症基因研究……这些鲜活的前沿课题,不仅在实验室生根发芽,更在同学们清晰笃定的表达中生动呈现。
在开学第一课的压轴环节中,77场学生论坛全面开启,217名“小主讲人”从容开讲,内容覆盖学习方法、生活趣事、科技探索、成长感悟……同学们自由选择、专注聆听、热烈互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思考的勇者、行动的先锋。
当AI遇见3D
9月11日—12日,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邱志惠将先进的3D打印技术带进校园,与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实践之旅。邱志惠以生动有趣的案例,为同学们讲解了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广泛应用。在现场,邱教授展示了多种精美的3D打印样品,包括结构精巧细致、关节活动灵活的小玩具,让现场师生惊叹不已。这些实物展示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魅力。
闪耀科技赛场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航天科技赛事之一,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汇聚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的4664名参赛学生,围绕3个竞赛单元、14个赛项展开激烈角逐。在总决赛中,学校两支参赛队伍,经过激烈的角逐,凭借过人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技术素养脱颖而出,双双荣获二等奖。
清华附中志新学校
聚焦手性科学专题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阳光辉为学校初一年级全体同学带来《走进手性科学:探索自然界的不对称之美》专题讲座。他用通俗的语言将抽象的“手性”概念转化为易懂的知识,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这一现象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还进一步讲解了手性科学的持续发展对基础研究的推动作用。讲座过程中,同学们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互动。在提问生活中的手性现象环节,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欧阳教授一一解答。
海军知识讲座
9月11日下午,《海洋强国》讲师团发起人王成印,以“逐梦沧海少年志、砺剑深蓝正当时”为主题,为全体初一同学带来了一场知识与精神的盛宴。他以“从黄水到蓝水,从近岸到深蓝”的壮阔历史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海军从屈辱走向辉煌的百年历程。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与生动的讲解,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海军战士们为守护祖国海疆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讲座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展现了对海军发展的好奇与关注,对国家海洋主权的重视。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
人工智能嘉年华
以“智趣童行・未来启航”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嘉年华在校园火热开启。智慧迎宾机器人Cruzr、具身智能机器人“天工”、智能舞蹈机器人、智能机器狗、格斗机器人、足球机器人、数字人智能对话、AI涂鸦山水等智能项目轮番登场,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科技温度,种下“强国少年”的科技梦想。从会跳舞的机器人到能对话的数字先贤,从创意无限的AI绘画到充满挑战的人脸识别游戏,同学们充满了对科技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海洋科技研学之旅
学校科协组织了部分科技社团的学生,走进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海洋科技研学之旅。在专家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中心的业务平台和核心展厅,认识了海洋环境预报的工作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值模拟、产品制作和公共服务等环节。在数据监测实验室中,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用于监测海洋温度、盐度的科研设备,还通过模拟演示,了解了台风、海啸等海洋灾害发生时,预报中心如何快速响应、发布预警,为沿海居民和渔船保驾护航。最后同学们聆听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匡晓迪高级工程师的《探秘海洋 走进极地》的科普讲座。
海洋科普讲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教师魏士平为同学们带来了《珊瑚礁在“变白”?揭秘“白化危机”背后的真凶与拯救方案》海洋科普讲座。讲座中,同学们系统学习了珊瑚的形态与结构,珊瑚礁的分布与环境,了解了珊瑚白化危机的成因与解决方案,更树立了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线上云探馆科普讲座
学校开展了主题为“潜入蔚蓝宝库、寻找深海奇石”的线上云探馆科普讲座。视频中,专家首先带大家走进“深海金属世界”,并通过展台的实物让同学们了解了广袤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资源,认识到深海金属不仅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还能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提供关键材料,加强了大家对保护和合理开发深海资源的意识。“海底奇石”环节中,同学们对奇石标本充满了好奇,认真听讲了它们纹理背后的地质故事,感知探索海洋的趣味。
“深海里的海绵宝宝们”讲座
9月16日下午,学校政法路校区队员代表参加了由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兰晓东及其团队主讲的“深海里的海绵宝宝们”海洋主题讲座。兰教授借动画角色切入,讲解了深海海绵的孔隙结构(用于过滤海水获取食物)及不同种类特点。随后,团队老师们还介绍了多种深海生物,比如俪虾、章鱼、鱿鱼、乌贼、蜘蛛蟹等。讲座还展示了“蛟龙号”模型,同学们仔细观察、兴趣浓厚。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深海知识,还激发了探索海洋的兴趣和热情。
“广场大舞台”展演活动
全国科普月之际,农科院附小全体科学教师带领百余名在各级科技赛事中获奖的“金穗科技小达人”,受邀参加中国科技馆“广场大舞台”展演活动。此次活动让小达人们在趣味中习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更种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活动以两场科学秀拉开序幕。首场围绕“潜水艇螺旋桨的‘神秘伤痕’”展开,同学们在老师实验讲解下和动手实验中,领悟辩证看待科学现象的道理。第二场“以柔克刚”主题科学秀中,科技馆老师用一系列反差感满满的实验颠覆了大家对“柔软物体”的认知,让同学们明白合理结构设计能让柔软的物体爆发出惊人力量。
在科学演讲中,北京交通大学博士梳理了中国铁路140余年的发展历程,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高铁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与供应链短缺困境,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
活动尾声,科普剧再现沈善烔、赵忠尧、罗时钧三位科学家海外求学时,克服技术封锁等困境,放弃优渥条件回国投身科技建设的故事,让小达人们深刻理解了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
海淀区各校开展的科普月活动精彩纷呈,不仅为学子们点燃了探索科技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深植了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未来,海淀教育将持续发力,搭建更多优质科普实践平台,助力学子们以创新思维为笔,以实践能力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少年的科技梦想。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