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人工智能通识课怎么上?这堂研讨会或许能带来启发——

时间:2025-10-23 09:00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10月21日,“学用皆AI 师生共成长——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探索研讨会”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举办。会议旨在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扎实落地、创新发展,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关键技术战略。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与各位教育同仁携手,借助联想开天智能通识课解决方案,扎实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让智能思维成为学生成长的“底层能力”,让技术创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带来教育的重塑。”董红军以“新技术、新场景、新生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更精彩”为题作主旨报告,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他介绍到,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主要从五个方面推进:课程上,基础课融入AI元素,开发校本课并联合高校建实验室,开展“AI+能源”等跨学科项目;教学上,借AI实现“教、学、评”升级,借助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智慧作业平台及AI听说系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管理上,打造智慧食堂、智慧体育、智能研修平台等,构建智慧校园生态;家校社协同上,通过家校数据互通、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资源整合,拓展教育新空间;贯通培养上,依托“1+3”项目、跨学段项目实践、协同机制及智能诊断,累计识别127名拔尖学生。

目前,学校已初步构建起“智能+”教育生态,未来将深化AI与新能源、航天等领域的融合。

中国教育要怎么发展?“优化青少年学习与创新的新生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熊璋这样回答。他从国家战略视角解读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导向、实施路径与关键挑战。

熊璋指出,需紧扣国家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的指示,明确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实施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健康有序、行稳致远”,通过融贯、融入、融汇,覆盖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全场景。同时需警惕将其等同于传统知识传递、功利化竞赛或重复操作训练。

在课程展示环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石晓敬带来了“AI助力京剧文化传承”的研究课,展示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学校与联想开天共同建设的AI教学实验室里,学生们探索了京剧文化的数字化表达,不仅学到了人工智能的基础应用,还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董艳现场点评,肯定了课程“生活化、融合化”的设计思路,认为该课程展示了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知识学习、角色扮演互动、师生深度研讨及项目成果展示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特质,且采用贴近学生喜好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董艳总结了课程的三大亮点:一是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二是把AI变成关系型的小伙伴,让学生在互动中发挥创意;三是推动AI真正实现其功能价值,深化人机协作环节,让技术与学习需求更紧密结合。

在揭牌环节,与会领导共同为“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教室”揭牌,标志着AI教育实践平台的正式启用。随后,“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新实践共同体成员单位”授牌仪式也圆满落幕,进一步推动了各单位在AI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圆桌对话环节聚焦“如何高质量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开研讨。董红军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助理院长郑卿,北京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团委书记、计算机教师王玲,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师程磊,联想集团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周聪围绕“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学校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如何构建贯通大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系统性培养AI人才?”“如何汇聚多方力量,共建可持续发展的AI教育生态?”三大议题,从科研机构、学校、企业、教师等不同视角建言献策,提出“建立高校—企业—学校联合教研机制”“分层设计实践课程”“汇聚资源打造可持续生态”等建议。

“此次研讨会不仅呈现了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等学校的AI教育实践经验,更搭建了政、校、研、企协同交流的桥梁。”董红军表示,优质的AI教育需“自上而下的体系构建与自下而上的特色创新相结合”,通过这种实践探索与持续创新,海淀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在推动优质教育、培养未来人才的路上不断前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时代的“智慧青年”。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