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跨学科融合!北京市中小学美育特色课程建设现场会顺利举办

时间:2025-10-24 08:19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10月21日,“美育浸润•课程筑基•特色提质——北京市中小学美育特色课程建设”现场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共同承办。

为全面展现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成果,首师附属育新学校精心准备了八节跨学科美育观摩课,在校内各处同步开展,涵盖《诗情画意大观园》《破解大观园“美学密码”》《看得见的声音》《当“印章”遇见“科技”》等特色课程,充分体现了语文、美术、科技、音乐、舞蹈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与美育渗透。

在主会场进行的观摩课《“乡土中国”变奏曲》链接名著作品、研学实践素材和个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处理历史时空变迁下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冲突,反思发展变革中的中国在“乡土文化变迁”方面的认识。

王海霞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语文教师 

课程开展前期进行了很多艺术化的创作,比如陶质、青铜与仿青铜质等艺术作品的创设,让学生先行理解了“乡土中国”的一些核心概念,在无形中为后续真正进入到高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支架。再通过通读、精读、研读,学生就会打通形象化的艺术感知和抽象的学术概念之间的壁垒,对这本书形成更加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理解。

由师生创排的读者剧场《迁徙者的独白》与《海棠笺》,来源于学生对社会学经典《乡土中国》与古典小说《红楼梦》整书阅读后,展开的对名著的重新想象与演绎。师生共同通过文本解构、情境创设、借助角色代入、空间调度与即兴表达,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舞台行动,在“从文本到剧场”的实践转化中建构了自我表达与审美认知。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为大会致辞,她指出,美育是温润心灵、涵养情怀、激发创造的基础工程,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关乎民族的精神底色。本次现场会首次在海淀举办,既是对区域美育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详细阐述了海淀区构建的"三维并进"美育路径:以科研为引擎,强化专业引领;以课程为基石,推动全域融合;以文化为场域,实现环境浸润。她表示,海淀区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继续以"浸润"为目标,以"特色"为追求,以"提质"为方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高质量的美育滋养中,拥有更丰盈、更精彩的未来。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海淀区教科院美育中心和首师附属育新学校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从市级、区级、校级各个层面诠释了自身对美育工作开展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老师郭玉婷系统阐释了美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与实施体系。她以“面向全体、全面浸润、优质均衡”三大关键词明确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基本导向,强调美育应定位为“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想象与创造力培养”的复合维度。她提出构建“一体两翼”的美育课程体系,即以系统化艺术课程为主体,学科渗透与活动渗透为两翼,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支撑,推动美育从理念共识走向课程实践。

赵方军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课程是美育的主要阵地,艺术是美育的核心部分。我们把美育融入到艺术中,让美育更好地浸润学生的身心。实际上,美育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还包括一些拓展性的课程、各项活动、学校环境以及学生管理。我们现在在做广义的美育,这是一项体量很大的工作,需要我们宏观规划、构建,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推进,进而使美育真正落地。

陈国荣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行于礼、善以思、格于物、达于美的时代新人”,以此为指导学校提出了美育的课程哲学——“以美培元、因艺术得自由”,在两者的结合中,通过礼来涵养品德,通过思来启发智慧,通过物来探索创新,通过美来升华境界。

黄静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艺术审美教育中心主任

我校创设了“博物馆·大剧院”“名著艺读”“科技艺术”“戏剧”四大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学校育人目标,实现了从技法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育人转型。目前,特色课程已成为推动我校美育体系持续升级的“战略引擎”,未来将通过深化融合、拓展场域、推进个性化发展,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育新境界。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搭建了“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四位一体的课程内核。其中,“三级三类、显隐协同”的立体化课程结构是骨架,“纵向进阶、横向联结”的内容体系是血肉,“多元综合、全程贯通”的评价体系是质量保障。通过“四大主题轴”整合教学、“双线推进”规划序列、“大概念”统领课堂等核心策略,确保理念转化为日常教学。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美育中心,进行顶层设计,并构建“1+4”社会资源平台整合外部力量,为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会专家围绕美育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度总结与前瞻指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美育人”实践成果,强调美育要立足“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本”的育人追求。她指出,AI赋能教育必须服务于清晰的教育思想,通过“鲁班复活”“名著人物跨时空对话”等案例,生动阐释了技术如何成为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强化。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则从政策与理论高度,为区域与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他表示,新时代的美育应具备四大根本属性:道德的纯洁剂、精神的营养剂、艺术的催化剂、学科的反哺剂。当前核心任务是将国家美育“蓝图”转化为可落地的“施工图”,学校美育工作的关键在于领会其思想内涵与根本属性,而非简单照搬形式。他呼吁各区校共同努力,提炼最佳实践,搭建发展平台,最终实现美育课程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

此次聚焦美育的现场研讨会,既是育新学校课程成果的生动展示,也是北京中小学美育实践的一次深度碰撞。从跨学科课堂的创意迸发,到名著短剧的舞台演绎,再到美育育人的理念共探,每一个环节都在诠释 “以美培元” 的育人初心。未来,海淀教育将不断探索实践,让每位学子都能在高质量的美育滋养中,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