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近日,海淀区2025年中学教学工作会召开(点击蓝色字体查看详情)。会议以“强基赋能 系统改革 以首善标准推动教育质量整体再跃升”为主题,进行了五个分论坛研讨。来自海淀区各中学的干部教师、教研员围绕指向“多渠道、新载体”的课程建设实践,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以评价为牵引的持续教学改进,数智赋能、智启未来的探索与实践,跨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等内容展开专题发言,以思维碰撞促交流研讨,共绘教育发展图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五个分论坛,看一看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专题研讨一
指向“多渠道、新载体”的课程建设实践
本专题研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中心副主任刘丽丽主持,各位发言人围绕“多渠道、新载体”的课程建设,从区域和学校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展开交流。


专题发言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执行校长 马耀国

《“玉”见未来 ——渊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育人实践》
植根于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度契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集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育人理念,积极响应新时代“多渠道、新载体”的育人要求,以“玉”之品性喻学生之潜能,构建了“识玉—润玉—琢玉”三阶递进的渊博课程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系统化、个性化的课程路径,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总体育人蓝图,培养有理想、乐学习、强体魄、勇担当、善创新的玉中学子。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校长 赵凤华

《关于初中学业考查科目价值回归与课程重构的探索》
深刻把握北京中考改革的政策导向,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锚定集团战略,重塑学科价值。引领教师追问并重新定义学科的育人魅力,将学科关键能力目标进行精细化拆解;
二是构建任务连续体,赋能学生进阶。引导教师结构化设计学习任务,遵循认知复杂度与技能发展规律,确保任务“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支持学生从基础迈向高阶,发展核心素养;
三是创新评估类型与形式。以指向多元能力的评估聚焦关键能力达成,引导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为终身学习奠基。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海霞

《科学技术高中建设的理工思考》
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海淀区教育大会精神,立足75载深厚理工底蕴与历史积淀,探索形成以下核心实践认知:
一是以系统性战略为引领,通过重塑学校治理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为建设科学技术高中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以融合贯通课程为核心,构建国家课程高质量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范式,将工程思维与前沿技术课程全面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以此撬动各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
三是以立体成长评价为引擎,创新构建促进式评价模型,面向全体学生,搭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通道。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中学教研室主任 陈颖

《面向全体 课程赋能 构建集团育人新生态》
课程是教育集团办学的枢纽环节和核心渠道,“集团课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举措。海淀区鼓励各集团校课程建设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构建“五指成峰”的育人新生态。建议各集团校聚焦三大核心任务,深化集团办学:加强理念共识,打造集团课程建设共同体,立足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系统规划集团课程建设;把握集团特色课程群建设这一关键,实现学生长链条培养;以贯通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为突破口,实现学生素养连续发展。
海淀区委教工委委员、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高度评价本次论坛,认为四个主题发言彰显了海淀教育的高质量水准,其经验值得深化推广以惠及每一位学生。他强调,集团课程建设要实现高质量落地,学校领导必须从战略层面明确贯通的根本价值,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促进教育公平;从行动层面切实抓好动员、指导与科学评价工作。此外,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各校应积极深入课程研究,探索打开学生思维堵点的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找到新的赛道与路径,从而实现海淀教育更高的价值追求。

专题研讨二
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
本专题研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主任赵岩主持,各位发言人围绕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展开交流。


专题发言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副主任 张柳

《区域教研引领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张柳指出,区域教研是推动学习方式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引擎。变革的核心在于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根本路径是推动“学习方式”深层变革,通过倡导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及AI赋能,回应“学习如何发生”的本质问题。
海淀区为此构建“5+M+N”教研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迭代、专项研究及“区域—集团—学校”三级联动机制,系统解决教师在理念、实践与评价中的关键问题,推动素养目标在课堂中真实落地,最终实现“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教育愿景。
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副校长 陈争

《以“同”破局 存“异”提质——从“形聚”到“质变”北京一零一教育集团联研的理与路》
陈争指出,教育集团联研的核心是实现从“形聚”到“质变”的升华,秉持“以同破局,存异提质”理念,即在统一目标与框架下尊重各校特色,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生态。
实践中,集团通过闭环路径推动理念落地:课堂研究从经验判断转向结构化反馈,依托学术视导与精品课打磨提升质量;课程建设构建“三层八域”体系,开展课程评选,打破壁垒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最终目标是借助生态智慧教育,推动集团在优质均衡基础上实现多样化的高质量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副校长 张卓

《聚力・破题——以校本教研为抓手 驱动教与学方式变革》
张卓指出,学校要系统构建“五向”课堂,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目标。“五向”课堂以价值、素养、思维、实践与评价为导向,实现多维融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载体与价值体现。
学校通过建立“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教研闭环,推动理念落地;并依托教研规范、分层培训与数智助力等措施,完善制度与培训体系;最终构建“学校有质量、学生有素养、教师有价值”的良性教育生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卢海军

《创新实践·赋能未来——学科实践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初中教学探索》
卢海军指出,为破解学生缺乏真实思考的教学困境,人大附中正系统构建以“学科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推动学习方式深度变革。
学校依托深度学习、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与人工智能融合四大路径,三年开展实践案例150余项。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教师发展机制,通过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形成附中特色教研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系统性跨越。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崔琰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四位发言人对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深入探索。他指出,这些分享从区域、集团、学校、学科四个层面,系统剖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明确了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价值与方向。他强调,要通过优化教研机制提升教学质量,并在AI赋能教研方面深化探索,开创教学改革新局面。

专题研讨三
以评价为牵引的持续教学改进
本专题研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副主任王梦主持,各发言人围绕如何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依据,锚定发展着力点,助力学生发展,赋能教师教学,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实践经验展开交流。

专题发言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副校长 郎艳

《学以致用,让开卷考试真正赋能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郎艳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为例,介绍了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如何抓住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改革的契机,切实落实该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充分发挥课程优势,将学科素养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强调课堂教学应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学科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同时,学校着力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作业设计、单元整体教学,以及学科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切实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北京市育英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佳

《用评价引领学生主动成长——育英学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
赵佳全面分享了育英学校如何以综合评价平台为抓手,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教师教研升级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实践经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聚焦学生个体发展,以评价导航学生成长,从兴趣激发到志向确立,精准引领学生发展。这一平台亦成为教师教研的新起点,推动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深化课程研究,提升教师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能力。赵佳表示,学校将在海淀教育大会精神的引领下,继续以评价促成长,探索教育创新之路。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葛玉红

《数据循证视域下高三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葛玉红分享了交大附中在高三教学中如何以数据分析驱动教学质量精准提升的实践做法。学校充分利用海淀区学业诊断平台,对教学进行精准改进与动态调整;推出“小题均分对比”和“标准分追踪”两个仪表盘,为管理者、年级组长、备课组提供教学诊断通道。通过“知识能力得分表”等数据收集,教师可调取学生历次考试数据,精准定位学科薄弱点,生成个性化提升方案,并建立“数据循证—靶向干预—效果回检”的三步流程,实现对学生成长轨迹的闭环追踪。葛玉红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让数据领跑,助力学生跑出成长的“加速度”。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质量评价中心副主任 王帅鸣

《教师学业评价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实践》
王帅鸣系统阐述了教师学业评价能力的提升路径。首先,在教育评价本体理解层面,引导教师从宏观理念、中观设计到微观实操进行全面认知,推动评价范式向“学评融合”转变。其次,在区域评价结果综合运用层面,结合具体案例,分别说明“一种评级方式内的多种证据关联”和“多种评价方式间的证据关联”。他强调,要通过对统练、增值报告等多种数据进行关联与解读,将实证结果转化为指导教学改进的科学依据。最后,在区域评价研训校本转化层面,通过工作坊等机制,推动区域经验落地学校,并建立从个人实践到校本机制的长效保障。该路径旨在以评价能力提升牵引教学优化,最终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结合发言人的案例进行总结。她指出,当前评价工作正呈现出三大核心转变:根本目标从“育分”走向“育人”,推动核心价值追求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使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评价方法从“经验”走向“循证”,评价工作不再依赖个人经验,而是基于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和诊断,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精准改进;评价体系从“孤立”走向“关联系统化”,评价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课程建设有机衔接,形成有效的牵引机制。
面向未来,姚守梅提出新的期待:深化评价改革,着力在过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及核心素养评价等难点领域取得突破;通过提升教师命题与评价能力,推动评价工具开发专业化;同时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模拟真实情境,探索素养测评新路径,持续引领教育创新发展。

专题研讨四
数智赋能、智启未来的探索与实践
本专题研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资源中心主任钟建业主持,各位发言人围绕“如何让AI真正为学习、教学、管理与教研赋能”展开深入交流。


专题发言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曾辉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曾辉系统阐述了学校应对国家战略与教育变革,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践路径。学校历经基础应用、融合渗透、课程建设三个阶段,逐步深化AI技术应用。围绕AI支持个性化学习、辅助教学设计、助力课堂互动三大场景,教师分享了AI反向出题、个性化答疑、精准练习等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AI+跨学科、AI+STEM等创新范式,并明确AI辅助教师、服务育人的基本原则,倡导教师主动建构AI应用能力,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稳步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陈亮

《AI赋能,管理变革——迈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新范式》
陈亮指出,人工智能正推动教学管理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智能驱动”的现代化治理新范式。AI通过“感知—分析—决策—反馈”闭环,重构教学管理:实现精准监管、个性干预与前瞻洞察。学校正从课程管理、课堂观察、评价反馈、教师发展四大维度推进AI赋能教学管理——推动课程变智库、课堂成全景、评价重过程、培训个性化。陈亮强调,技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成就人。技术的价值在于更好地助力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培育良好学习习惯,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升华。
海淀区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总工程师 王健

《应用驱动,资源共建——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建设》
王健从区域层面解读了海淀区在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与系统布局。海淀区坚持“AI驱动、资源共建”的双引擎策略,在基础设施、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数字资源、应用场景、人才培养等九个方面系统化推进。通过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实施教师素养跃升计划、打造教育大数据平台等举措,构建了一个开放、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新生态,为学校的创新实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历史教研员 刘汝明

《人工智能融入学科课程实施——基于历史学科的实践与思考》
刘汝明以历史学科为例,进行了一场关于AI应用的“冷思考”,旨在帮助教师规避AI使用的“坑”。他强调,用好AI的关键在于掌握高效沟通的技能,并坚守学科本质与学生成长规律。他指出,AI在史料搜集、场景可视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必须警惕其伪造史料、缺乏“移情能力”,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懒惰等风险。他认为,学科专业知识比技术操作更重要,AI应被用于代替重复性劳动,而非代替学生的深度思考与价值构建。
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科长田圆高度评价了四位发言人的分享,认为他们从助学、助教、助管等维度生动诠释了“数字赋能,智启未来”。曾辉系统阐述了学校推进AI赋能教学的实践路径;陈亮分享的AI助管实践源于一线,由学校自主研发,为区域智能管理提供方向;王健结合教科院经验,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云端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刘汝明展示的历史学科实践具有可迁移性,强调了人工智能应用应把握边界、理性推进,体现了冷静、清醒的探索态度。

海淀区教委智慧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伟在总结发言中,向全区教师宣布了两项重大利好:
一是区校企联合研发的AI智能体将面向全区中学免费推广试用;
二是区教委已为全区教师购买了内置AI功能的WPS完整版,并提供培训支持。
刘伟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海淀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三点:一是“主动用”,积极拥抱变革;二是“好好用”,尤其要严守数据安全底线;三是切忌盲目“依赖用”,要发挥教师的专业判断,确保AI的应用真正服务于教学需求,而非为用而用。他的发言为全区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有力的保障。

专题研讨五
跨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
分论坛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瑞主持。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基教二科副科长张妍和中学校长代表、骨干教师参与交流。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系统介绍了以“航天科技”为特色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学校通过五条路径——学科渗透式项目学习、STEM综合课程、科学大讲堂、双导师制科研实践、多元赛事平台,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血脉,让全校学生都能在“太空生存基地设计”“卫星研制”等真实任务中实现知识融通与素养提升。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分享了以“大概念”统领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设必须破除学科壁垒、功利评价和教师惰性,并通过“自制蒸汽眼罩”“优化城市红绿灯”等生动案例,展示了如何以真实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实现从学科知识到核心素养的跃迁。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程中心主任吕那云分享了基于生物学科开发的《设计并制作血氧仪》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细致拆解了如何将课标要求转化为一个充满挑战与趣味的跨学科项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了生物学原理,更综合运用了电子技术、工程设计和语文表达,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鲁小凡博士系统介绍了区域层面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设的实践框架。通过“主题化内容选择—贯通性课程设计—整合性实施策略—泛在化资源搭建”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海淀已形成以SSI课程、湿地主题教育等为代表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吴颖惠院长进行了精彩点评。跨学科课程建设已非“可选项”,而是新课标下的“必选项”。其核心价值在于搭建一座连接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性”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跨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需要学校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需要教师能力的迭代升级,更需要评价机制的深化改革。各个学校应继续深化“课程融通”理念,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从“亮点活动”走向“育人常态”,让学习真正为未来赋能。

未来,海淀中学教育将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课程、教学、评价系统改革为路径,以首善标准推动教育质量整体再跃升,为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栋梁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