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运动绽放活力,防护远离损伤

时间:2025-04-23 12:02 中关村学区
【字体: 打印本页

2025年4月17日,中关村学区“健康科普校园行”第四期活动在中关村中学成功举办。本期聚焦青少年运动安全主题,特邀北京儿童医院骨科专家朱丹江副主任,以《解锁运动“防护力”——青少年运动损伤防护秘籍》为题展开深度讲解。活动通过剖析运动损伤成因、类型及科学防护策略,为青少年运动安全构建专业防护网。中关村中学双榆树及清华园校区12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参与学习。

朱丹江副主任作为深耕儿童骨科领域十余年的医学博士,现作为北京儿童医院骨科骨干力量,专攻青少年四肢骨折与关节运动损伤诊治,在儿童运动医学领域具有深厚的临床积淀与学术造诣。

课堂上,朱医生的讲解仿佛自带“特效”,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同学们沉浸其中,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骨骼、肌肉以及韧带的关系。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骨骼、肌肉等尚未成熟,运动损伤风险较高:生长板脆弱,过度运动易损伤;肌肉发育滞后于骨骼,协调性差,易因动作失衡而受伤;热身不足、过度训练或装备不合适也是运动损伤的常见诱因。运动中,直接撞击或关节过度扭转,可能引发急性损伤,如踝关节扭伤、手指骨折,出现疼痛、肿胀。若急性损伤未妥善处理,则会转为慢性损伤,像习惯性崴脚、网球肘等问题。 

朱医生送给同学们五条运动安全小贴士:

运动前充分热身

运动前做10分钟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开合跳),活动脚踝、膝盖、手腕等关节,让身体进入运动状态。

循序渐进训练

别为体育考试临时“抱佛脚”,体育训练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每周训练强度增幅不超过10%,比如本周跑3圈,下周最多跑4圈。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跑步时身体挺直,膝盖朝正前方;跳远落地时主动屈膝缓冲,减少关节冲击。

强化身体力量

加强核心肌群和关节稳定性训练。每天练习靠墙静蹲、平板支撑,增强腰腹和腿部力量,帮助稳定关节。

及时休息恢复

运动后做静态拉伸(如摸脚尖),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避免连续高强度训练。 

记住这5点,科学运动少受伤!

讲座尾声掀起阵阵热潮,同学们将朱医生围住,争先恐后地咨询运动困惑。校医刘娅娟老师捧出精心准备的中关村中学特色文创用品赠与朱医生,并致以真挚感谢。这场知识盛宴在热烈掌声与少年们跃动的身影里画上圆满句点,让我们期待未来共同守护青少年的运动安全之路!

学生感想

今天我们聆听了专家关于中学生运动损伤的报告,一组数据令人心惊:近四成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迫暂停奔跑的少年,是体育课上此起彼伏的痛呼声,更是我们对运动安全长期忽视的代价。

这场讲座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责任感的觉醒。作为初中生,我既是被保护的对象,也可以成为传播正确理念的桥梁。我将会把学到的防护知识分享给队友,提醒小伙伴们运动前做好热身,注意自我保护。每一个小小的预防措施,都是对运动生涯的长期投资。

初一(5)班 王艺晗

青少年的运动世界应该是多彩而安全的,每一次奔跑、每一次跳跃都应当留下快乐的记忆而非伤痛的阴影。运动损伤绝非成长的“必经之路”。真正的体育精神不在于咬牙忍痛,而在于科学运动。原来那些摔倒后的淤青,根本不该成为我们运动的“标配”!以前总觉得忍痛坚持才算厉害,现在才明白,科学运动才是真本事。我们希望多开展科学运动的讲座,就像打游戏要学技能一样,热身、正确姿势、适量休息,都是让我们在球场上“超长待机”的秘密武器。 

初二(12)班 杨紫宁

校医感想

 这场讲座让我重新审视校医的使命。朱主任揭示的运动损伤演变规律,让我意识到防护远比救治更重要。那些曾被忽视的热身细节、姿势矫正,实则是守护青春的关键防线。作为校园健康守护者,不仅要处理伤痛,更要将防护理念融入日常,加强学生运动防护知识的普及,完善应急处理流程,用专业筑牢安全网,让每个孩子的运动记忆都闪耀成长的光芒而非伤痛阴影。  

校医 刘娅娟

没去现场听讲座?可以点击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哦!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