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十月的午后,微凉的秋风透过窗棂轻拂博识课堂。这一天,我们的“校长有约”博识课迎来了一位特别导师——初二(1)班张乐仪同学的父亲,资深记者兼编辑张伟先生。他以“与α世代的朋友们交流新闻采写”为题,开启了一场关于新闻、时代与成长的深度对话。(注:“α 世代” 指 2010 年后出生的群体,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
新闻现场:在平凡中发现时代的闪光
“同学们都是α世代,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开场一句话瞬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张记者分享了自己因职业特征被一眼认出的经历,“就像你们用短视频记录生活,用智能手表联系朋友一样,新闻其实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同学们逐渐领悟:新闻不只是电视上的时政要闻,更是生活中每一个值得被铭记的真实瞬间。那个在运动场上救助受伤同学的身影,那个为班级设计精美板报的小组,都是新闻的“源头活水”。
张记者用贴近学生的语言阐释新闻本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同交友贵在真诚;新鲜是新闻的魅力,恰似你们追更喜爱的短视频。失去真实与新鲜,新闻就失去了灵魂。”
破茧成蝶:从阅读者到书写者的华丽转身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新闻?”面对这个核心问题,张记者从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了深刻答案:“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教育大众。”
他进一步阐释:“学习任何一个学科,掌握其内在规律与技巧,都是丰富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时代桅杆上的瞭望者。”
知识的种子已在心田播下。在即将开展的语文单元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摩拳擦掌:有的准备设计采访提纲,回家“采访”父母的青春故事;有的计划组建新闻小组,用镜头记录校园秋色。从被动接收信息的“读者”,到主动发现故事的“创作者”,这场蜕变正在悄然发生。
采访之道:用真诚叩开心灵之门
“采访最重要的是什么?”张记者向同学们发问。
“采访本质上是沟通的艺术:准备充分才能引发共鸣,情感丰沛才能实现共情,态度真诚才能达成共识,感觉敏锐才能保持共振。”
此时,屏幕上闪现这样一句话:“作文做事做人,心里应装着家国情、大世界。与技术相比,思想更重要;与思路灵活相比,观念端正更可贵。正确的三观与共情能力,将助力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们纷纷提笔,将这箴言郑重记下。
时代灯塔:为α世代点亮新闻素养之光
面对这群数字原住民,张记者语重心长:“你们生长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日新月异。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比思路灵活更可贵的,是端正的观念。”
他分享道,新闻学院所培养的获取信息、分析判断、批判思考、准确表达的能力,是未来任何行业都需要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的人才。这就要求你们掌握写作、精通研究、善于思考。”
教室里静默无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人生领航:做自己命运的瞭望者
讲座尾声,张记者赠予同学们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祝愿所有旅行者都能抵达自己的远方。”这里的“旅行者”,既是新闻人在事实海洋中的探索者,也是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的每一个年轻人。
这堂特别的博识课,让新闻从遥不可及的专业术语,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技能。从读懂一则新闻,到写出一篇报道;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发现故事——这份成长,远比掌握单一知识点更加珍贵。
同学们收获满满,将所思所感倾注笔端:
八一班 郭海宇
“此前对新闻的理解止于‘新鲜事’,深入学习后才发现其严谨定义——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让我们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其真实性要求让我对新闻工作者肃然起敬。”
八一班 王程轩
“在信息爆炸时代,核实比速度更重要。‘倒金字塔’结构让我学会突出核心信息,而对信息的警惕性更是必备素养。严谨与洞察力,是解读世界的钥匙。”
八二班 张刘家胤
“这门课为我打开了新视窗。如今我明白了新闻生产的复杂过程,学会了用心思考、用脑判断。这种思考习惯让我觉得自己真正在成长。”
八二班 王思睿
“新闻博识课如同钥匙,剖开了新闻生产的内在逻辑。它让我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审视者,在喧嚣中保持清醒,耕耘思想的田野。”
八三班 金庚灿
“原以为‘新闻无学’,张伟叔叔的讲座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从‘α时代’到采写技巧,这场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
八三班 杜如虹
“张叔叔采访老兵的经历让我震撼。在闷热如蒸笼的房间内坚守数小时,这份真诚与敬业让我真正理解了‘态度真诚,才能达成共识’的深意。”
八四班 徐彩予
“这节课打破了新闻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冰冷的‘五个W’,而是我们参与时代的工具。未来,我愿用笔和好奇心,以α世代少年的视角,写下属于我们的‘小新闻’。”
八四班 权宇希
“当记者叔叔带着采访路上的烟火气走来,新闻故事不再是课本铅字。他说,新闻是载着真相的船,而我们是即将启航的旅行者。那些关于观察、真诚与思考的收获,已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行囊。”
这样的课堂让人由衷感动:家长的专业智慧与学校的育人理念完美融合,孩子们在真实语境中学习表达,在时代脉搏中感知成长。
或许未来,他们中会有人成为优秀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瞭望者”——心中有真情,笔下有温度,眼中有世界。
这,正是语文博识课的意义,也是家校共育最美的模样。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