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关于“依法带娃”,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来支招!

时间:2022-03-21 15:34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此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轨道。宣传好、落实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积极服务“双减”政策落地,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为进一步学法、懂法、依法教育,海淀教科院与永定路学区管理中心联合举办了“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 。讲堂通过海淀区构建的三级(区级、学区、学校)家长学校体系,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讲邀请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就父母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这一话题开讲。此次讲堂由海淀教科院副院长宋官雅主持。

-家长学校-

孙云晓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生命的责任即是孩子需要养育,需要父母的亲自养育,没有养就没有育,养育是不可分的。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和父母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你的教育就会有效,凡是跟父母感情深的孩子,发展往往比较健康。所以说生命的陪伴,这个责任没有人比父母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特点的教育;社会教育是体验教育为主要的实践教育,三者配合起来叫家校社合作育人。家庭的生活教育绝不只是吃饭、睡觉这样简单,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这些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五大内容是一种完整的、生活的、真正的家庭教育。

父母要如何承担主体责任

 发现 

发现是父母的一个神圣职责,要发现孩子的潜能优势,用孩子的强项去引导他的成长。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实践体验,体验多了孩子就可能突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与潜能优势。

 尊重 

尊重孩子的选择与优势。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艺术方面的智能、数理化智能、体育智能等,不同的人表现是不同的。父母要尊重与挖掘孩子的智能优势,并促进孩子优势智能的迁移。

 支持 

父母能否有效地支持孩子,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解释风格影响。父母的解释风格将严重影响的孩子的人格,甚至这种影响是一辈子的。解释风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积极的解释,导致自信和乐观;一类叫消极的解释,导致悲观和绝望。父母要告诉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你是有能力的,失败只是暂时的。

 成长 

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到感同身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不断的变化,叛逆是孩子长大的必经之路,家长要看到这个过程的合理性。家长要学会共情,让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知道父母理解他现在的愤怒;家长也要学会化解,让孩子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分析刚才说的问题有几点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但是还有几点不对,或者要跟他讨论这个问题是什么样。要这样跟孩子对话,孩子就愿意跟你交流。

 榜样 

榜样就是家长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得做到,不让孩子做的事情首先自己不能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父母不看书,想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是很难的。

 陪伴 

虽然现在父母的工作压力大,但最好是能够面对面的陪伴,尽可能把晚上和双休日的时间用于陪伴孩子。而且,家庭教育不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也很重要,父亲的陪伴非常重要。如果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和孩子见面,也要尽量保持定期的联系与交流,现在的通讯方式很多,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

专家支招

现今的父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也有很多的困扰。例如,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学习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因为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的回应了这些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承担哪些责任?我建议父母们拿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把家庭教育促进法静心的读一遍,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父母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政府和全社会也会给予支持,而且支持的力度会不断的增加,家庭教育的难题需要共同来破解。

家长感言

从理论到实践方法都给予指导

孙老师今天的讲座正好是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前夕,特别生动、接地气地讲解了父母如何作为家庭教育主体来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家长要去尊重孩子、认知孩子、感受孩子,这些都是跟孩子共处的方法。

十二字时刻谨记

孙教授强调,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们要做到——陪伴,榜样,发现,尊重,支持,成长。这十二字“真经”,真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谨记在心。

因为教育不是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而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每一个孩子都将是最优秀的。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