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静是国外归来的转校生,由于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够自信。
在和学校心理老师的谈话中,小静表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很有挫败感,有时会暗自流泪;认为同学的谈话会针对自己,但又不想去询问和证实;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也不想被人关注……
老师先是安抚疏导了小静的情绪,给予ta关注与鼓励。接着,运用焦点解决的方法引导小静,让ta看到自己的能力、资源、优势,帮助ta建立自信。同时,老师还启发小静不要过于担心没有发生的事情,要勇敢地表达心里的想法,如果解决问题有困难,可以向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通过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谈话沟通过几次之后,小静脸上的笑容逐渐增多,而且交到了好朋友,也愿意主动承担班级的一些任务了。
上面这个案例,只是石油实验小学心理健康全覆盖工作的一个小缩影。“以人为本、心辅为主、学科渗透、家庭咨询、全员参与”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思路;以全面普及和个别辅导为途径,贯彻创新观念,注重实践,从“心出发”等理念,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快乐家园。
坚持“三全育人”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
每学年行政班子及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工作,重点关注的学生建立“一生一案”,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实行“首见负责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校覆盖
一至六年级每班均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利用班会实践开展具有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年级新生的学生、家长入学心理培训;二三年级的“心情调色板”;四五年级的“男生女生大不同”、“走过美好花季”等,针对每个年级不同的心理、生理结构,对孩子们进行“专门把脉,对症下药”。
同时每月组织年级心理团体辅导,通过定期播放心理广播、国旗下讲话等校级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
家校共育共同体全方位构建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学校一直致力于促进家校共育。通过每周开展一对一家长咨询、每月开展家长沙龙、每学期开展家访及家长座谈会、每学年分别对各年级安排家长心育讲座等各种形式的互动,增强与家庭的连接与沟通。
小秋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医学鉴定智商徘徊在60分左右。开学不久,他显现出很多和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的地方。为了让小秋尽快适应课堂,经慎重考虑,班主任与其他同学进行了开诚布公地交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小草,有的人是大树,有的是鸟儿,要在空中飞,有的是鱼儿,要在水里游,小秋和大家不一样,虽然个子很高,但就像小弟弟一样,需要我们的帮助和照顾。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伸出友谊之手来帮助他。”
小秋的父母都很爱小秋,但小秋的与众不同,还是会给父母的正常教养带来很大的困难。班主任了解到父母的不易,在沟通中经常给予父母支持。
在和残障儿童父母沟通时,班主任从最基本的人类需要出发,每个人都渴望被倾听、理解和认可。好的沟通,从倾听开始,通过观察事实(不带价值判断的)、体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发现别人内在的鲜活的生命状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对方的内在鲜活生命状态建立连接。
除了对特殊孩子特别关爱外,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家长进行针对性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建立合理的期待,提升家校的配合度,促进家校关系的良好发展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有效引导和科学关注。
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开设心理课、心理社团、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同学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环境,掌控情绪。
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月亮姐姐”负责的沙盘室每日向学生开放至少一小时,学生可以自主预约,课间、课后可随时联系,采取一对一,4-6人小团体、10-20人大团体的各种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分享在活动中的体会,让学生自发的历练与成长。
建立心理信箱和热线电话
对于不愿意与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和热线电话寻求帮助。心理健康教师会以最快的时间答复,缓解学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注意学生的行为本身,更要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让每个学生在石油实验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
石油实验小学的“三全育人”体系,让每个年级、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得到适时的关爱。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