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区教委】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时间:2016-10-09 00:00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6年6月28日海淀区第191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和9月1日区委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2016年9月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的攻坚时期,是首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是海淀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关键阶段。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海淀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谋划海淀教育发展新蓝图
  一、发展成果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淀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绘制海淀教育新地图,各领域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近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5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教育设施设备更加完善。积极应对生源高峰,制定实施《中小学基本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改扩建工程和教育应急工程,挖掘潜力,扩大增量,新增入园学位1.8万个、中小学学位2万余个。完成136所学校(址)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7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我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目前我区有市级示范幼儿园27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44所,市区级高中示范校21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高中特色发展实验项目国家级试点学校9所,市级试点学校5所,小学特色校40所,优质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评估。
  ——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统筹区域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名校办分校、承办、委托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规模,绘制海淀教育新地图。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驻区单位,建立对口支持合作机制,增加优质教育学位供给。我区中小学生在优质中小学就读比例达70%以上。
  ——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成果明显。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成功推出近20名海淀区基础教育名校长和名教师。建立6个“优秀校长培训基地”,成立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实施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十百千”工程,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区在职特级教师181人,市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366人,区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4836人。
  ——教育教学质量保持领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活动育人、校外教育等学校特色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我区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科技素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内外科技、艺术、体育竞赛方面持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
  ——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成立区委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教育工作的统筹指导。优化教育行政和科研职能,成立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学区制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承担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7个国家级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等6个国家级项目,通过重点领域的改革实验,带动全区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二、面临形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未来五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北京市和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为海淀教育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海淀教育必须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海淀区将立足于首都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聚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教育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区域创新和人才聚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家和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任务,要求海淀教育必须全力推进率先突破。未来五年,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导向,课程建设与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评价等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将不断深入。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区县,海淀区有责任、有义务勇挑重担,找准改革的突破点和发展的制高点,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趋势,要求海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今时代,教育承载着为实现中国梦、为中国走上国际舞台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组织形态、学校管理架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着深刻变革,海淀区作为教育发展高地,肩负弘扬传统、引领改革的使命,更要直面挑战,创新发展。
  ——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诉求,要求海淀教育必须攻坚克难提升水平。海淀区优秀杰出人才聚集,居民对教育的期待与诉求较高。海淀教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人口生育高峰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叠加效应,将带来持续的入园难、入学难矛盾;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还不是很均衡;生源持续增长、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与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优质教育规模扩大的要求,学校办学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战略需要;教育治理体系、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亟待健全完善;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为统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品质为目标,以依法治教为保障,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才奠定根基,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为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创设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为海淀乃至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软实力和硬支撑。
  四、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回归教育的原点和本质,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坚持提高质量原则。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育人观、学校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升教育内涵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立足区域教育实际,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注重改革的配套和衔接,统筹推进招生评价、课程设置、育人模式、教师培养、资源共享等改革举措。树立协同发展思路,统筹区域资源优势,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活力,尊重规律,把握趋势,拓宽视野,鼓励创新,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改革经验。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契机,以国家级和市级改革项目为载体,大胆探索,综合施策。发挥海淀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确保海淀教育核心竞争力。
  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增强法治观念,强化依法治教意识,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遵循管办评分离的思路,加快形成法治化的行政管理、学校办学和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全市和全国继续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整体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和待遇继续保持全国一流,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建设国际一流基础教育高地,教育对提升区域科学发展能力和软实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教育普及水平持续领先。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巩固在97%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6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55%。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新增8所北京市示范幼儿园,8所一级以上幼儿园,创建20所新优质学校和10所新品牌学校,组建15-20个教育集团和合作联盟体,办好居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十三五”末,我区中小学生在优质校就读比例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社会满意度达到88%,构建普惠公平、优质均衡的学校结构布局。
  ——教育资源形态多元特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鼓励社会资本投身教育,引导发展一批办学水平一流的民办学校,实现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建成高标准的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形成多元差异、融合共享的教育发展格局。
  ——教育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创新推动人事制度、育人模式、招生评价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建设全国一流、区域统一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我区中小学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25%,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45%,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例达20%,建成教育人才聚集高地。
  ——教育治理体系健全完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学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积极构建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教育治理结构。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建成。教育督导专业性、权威性明显增强,第三方独立评估教育机制逐步建立。不断加大教育财政保障力度,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生均教育经费和教师收入在全市领先。
  ——教育服务体系科学完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校外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衔接互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共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统一。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高端创新人才提供更加完备的教育服务,海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智慧教育云中心和教育大数据支持系统初步建立,无边界共享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
  第二章 建设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
  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坚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布局,加大学位供给,提升办学品质,建设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
  一、扩大学位供给,促进学前教育多元健康发展
  ——加强普惠性学位供给。适应生育政策调整,全力增加学位供给,积极解决入园难矛盾。推进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接收、举办和管理机制,增加政府办园数量和比例,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挖掘潜力,扩大学前教育规模,采取以租代建等措施举办幼儿园。重点完成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金玉府配套幼儿园等改扩建、新建项目。
  ——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支持申报北京市示范幼儿园和一级以上幼儿园,全区一级以上幼儿园达到116所,其中市级示范幼儿园达到35所。鼓励示范幼儿园、一级一类幼儿园承办小区配套幼儿园,支持建设3-4个学前教育集团。实施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达标工程,力争使每个配套园建成3年后均达到一级标准。
  ——提升幼儿园办园品质。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升科学保教水平。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健全园长互动、基地培养机制,提升学前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质量动态监管机制。做好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全国试点区工作。
  ——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鼓励支持不同社会主体多形式办园,确保政府办园规模适度扩大,持续加大对驻区单位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的经费支持力度。强化与属地街镇的协同管理,加大对未经批准幼儿看护点的综合治理。探索建设一批学前教育社区办园点。健全贫困家庭儿童及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帮扶机制。
  二、优化布局结构,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继续优化学校结构和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充分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九年一贯、合作办学、学校联盟等办学模式创新,组建15-20个教育集团和合作联盟体。开展预警性学龄人口分析和预测,加强学位紧缺区域的学校规划建设,推进落实教育配套设施接收与管理,加大政府整合和购买学位的力度。全面加快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重点完成北部地区学校建设项目,建成航天城学校、新鑫苑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和教师进修学校新校区等,在北部地区建设1-2所寄宿制学校。完成育英中学整体改扩建工程。
  ——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大力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工程。研究制定海淀区教育系统《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标准化手册》和运动场地、活动场地建设标准。加快实施体育场地、专业教室和学生食堂等办学空间达标改造。加大区域资源统筹,建立健全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及区域优质特色科技、文化资源与中小学共建共享、错峰使用的工作机制,扩大中小学办学空间。加快学校出租房屋回租回购进程,力争“十三五”末出租房屋收回率达70%。进一步推进教育用地确权工作。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将海淀科技创新资源与校园建设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校园。
  ——注重提升办学品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完善体现区域和学校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依托教育集团和联盟等办学模式,以优质资源为引领,以实验项目为载体,构建学校成长共同体,促进成员校实现集群式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加强中小学衔接教育和人才贯通培养研究。开发建设学区校外教育资源库,探索资源共享共治新模式。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将每所学校建设成为当地环境最优美、最具文化气息的场所。
  ——实施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支持20所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政策支持和改进提升等举措,促进学校办学理念、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全方位提升,建成一批人民群众满意、教育质量一流、社会声誉良好的新优质学校。
  三、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分类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增强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大力开展大学先修课程、特色实验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加强STEAM教育、创客教育,探索跨学科课程整体育人模式。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培育8-10所课程建设基地校。丰富基于云平台的高中跨校选修课程,将所有高中校纳入跨校选修范围,完善跨校选修课程管理制度。
  ——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分类别、多样化发展。试点十二年一贯贯通培养育人模式改革。建立高中大学衔接机制,探索“直通车”育人模式。加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教研,建成80-100个学科教研基地。开展高中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探索实施学生个体学业诊断和成长增值评价,构建适应选学、选考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实施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支持10所发展态势良好的优质高中,通过专家引领、品牌定位、政策支持等方式,探索建设科技、人文、语言、艺术、体育等五大领域的特色优质高中,推动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建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新品牌学校。
  四、加强研究指导,提升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水平
  ——提升特殊教育设施水平。整合区域特教资源,做强海淀特教品牌,打造一所全国一流、高标准、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加强融合教育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再增加50个资源教室,努力做到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校全部配备资源教室和康复设施。
  ——加强特殊教育研究指导。成立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提升特教师资专业化水平,加强对融合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的服务和指导。进一步探索医教结合和个别化教育模式,服务特殊儿童早期筛查与评估,开发融合教育特色课程和康复课程,满足特殊儿童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加强特殊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机制。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扶残助学制度。探索建立特殊教育与高校纵向衔接机制。
  五、促进职普融通,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服务业,健全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立职业紧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海淀区职业教育资源管理服务中心,挖掘区域产业和专业资源优势,合作共建一批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认证一批企业职业教育大师和职业教育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促进职普融通,统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推进职业高中精品化发展。加强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校品牌建设。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精品专业,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以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为重点,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养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培养。推出职业教育名师和导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探索“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拓宽中职学生发展通道。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提升社区教育服务水平。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惠及全区市民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进海淀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拓展个体、组织学习空间,引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完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中小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机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市民语言能力和母语素养。
  六、扩大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质量
  ——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开展“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聚焦全球教育热点和趋势,加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交流对话,传播海淀教育声音。利用高水平教育论坛和国际活动,展示海淀教育形象。开展务实性、深层次的教育互访和合作,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和学生交流基地,提高教师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引进境外优质培训资源,在师资培训、学科教研等方面开展互补式合作。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评测活动,增强海淀教育国际影响力。
  ——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建立境内外校际间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学校多元文化交流。以国际视野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国际化教育人才队伍。服务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研究,在学校课程体系、校园活动、实践活动中突出国际化主题和元素,立足本土化和民族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逐步完善国际教育体系。搭建平台,鼓励引导民办学校发展国际教育,满足国际尖端人才和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支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发展。鼓励更多中小学开设双语课程、小语种课程,加强对外籍教师的配备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构建双语教学体系。支持海淀优质教育资源向境外拓展。注重国际学生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第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验,力争在育人模式、人才队伍建设、评价招生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确保海淀教育在全市全国的领先发展地位。
  一、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坚持德育为先,健全全员德育体系。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课堂育人为主渠道,健全德育统筹、管理和研究机制。完善学科德育标准,健全学科德育评估机制。建设并利用好传统文化培养基地、法治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家校共育生态圈,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区域统筹,打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周、家庭教育大讲堂、传统文化展示月、敬德书院春秋论坛等区域性教育活动品牌,形成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顶层设计课程方案,统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海淀区精品课程资源库。创新通用技术等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全国一流、区域统一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加强基于问题和实践导向的教学研究,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探索跨学段、跨学科的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学习的新形态、新生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行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加强对学生选学、选考的学业发展指导,为学生时时学习、个性学习提供课程、资源和环境支撑。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学校体育,改善体育办学条件,确保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以校园足球运动、冰雪运动为契机,创新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机制,发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运动技能、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关注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提高体质监测在学校评价中的权重,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提升美育、科技教育和校外教育水平。加强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工作机制,改进课堂教学,改善办学条件,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持续推进社会大课堂、科学实践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健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育人模式。建立艺术科技和校外教育测评与表彰奖励制度。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海淀区青少年科学院。完善校外教育机构职能,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加强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安全意识。
  ——创新教科研机制。完善教研机构职能,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五大中心”的作用,创新区级、联片、校本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模式。制定教研员专业标准,建设多岗位胜任的教研员团队,探索跨学段大学科教研和跨学科综合教研。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在海淀区教科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开展基于教育发展和学校改进的行动研究。完善区教科院“三所五中心一院一学会”的职能定位,不断拓宽教育研究和实验领域,开展教育政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质量评价、课程改革实施与管理、海淀教育历史等研究。
  二、推动招生评价改革
  ——完善学前和义务教育入学规则。加强招生入学工作的宏观政策研究,提升义务教育入学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幼儿园适龄儿童信息采集系统。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进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进一步规范入学管理。研究制定以居住证为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研究学有特长学生“学区协同”培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成才。为各级各类创新人才成长提供环境和平台支撑,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途径。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研究。
  ——推进中考中招制度改革。鼓励支持学校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做大做强高中教育,探索小初高衔接贯通培养,试行教育集团和联盟内部定向招生办法,带动引领初中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机制,支持部分学校与大学合作开设高中特色实验班和大学先修课程,为大学自主招生输送特色人才。
  ——建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建立彰显人才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强化成长的动态评价,建立入口学业水平和学段成长监测机制。突出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兴趣特长和体质健康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价。完善学校发展分类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发现、保护和支持学校特色分类发展,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教师培训。提升培训机构内涵发展水平,将教育党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服务海淀、领先北京、示范全国的干部教师培训品牌。依托丰富的区域培训资源,扩大干部教师教育联盟,分层次建设干部教师培训基地,构建多元、立体、开放式培训体系。研发优质培训课程,搭建智能化、物联化、泛在化在线移动学习平台,开展全覆盖、个性化、定制式培训。引进优质境外培训资源,提升干部教师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对一线普通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干部教师带薪脱产培训制度。建立干部教师心理健康数据库。重点推进实施“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学习改进项目及学历学位提升工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着眼点,大力弘扬高尚师德。评选海淀区“四有”优秀教师,树立师德模范和先进标兵。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树立优秀青年教师楷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新风貌和新形象。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加海淀“教师证”的功能,营造全区上下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增强海淀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打造教育人才聚集高地。建立高端教育人才储备库,实施紧缺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建立教育人才孵化机制,创设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继续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再推出10名教育教学或办学成绩突出、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名家。建立健全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体系。持续推进名师导师制工作。到2020年,我区中小学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25%,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45%,我区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比达到20%,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数量、比例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探索推进校长职级制管理改革,完善校长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强编制动态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探索建立高级人才“区聘校用”、“区管校用”制度。完善教师绩效工资体系,探索集团化办学内部绩效工资体系改革,逐步缩小校际工资水平差异,平稳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区级特级教师评选、区级正高级教师和校内高级教师评聘工作,在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实施评聘分开。完善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教师荣誉功勋制度和基金奖励办法。加大教师住房保障力度,通过增加公租房补贴、建设教师公寓等举措,重点保障引进人才、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住房。
  ——提升北部地区师资水平。拓宽北部农村地区教师选用渠道,优先为农村地区补充各层次教师。完善干部教师交流机制,推动优秀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完善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与教师流动挂钩机制。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实施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提升专项行动。稳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加强对农村教师的生活保障。对于扎根农村教育、有卓越贡献的教师设立特殊奖励。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励、扶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或优质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优质资源单位合作的PPP新模式,开展特许学校、混合所有制学校、民办非营利学校的研究和实践,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改进政府购买和整合学位模式,开展购买学位服务质量评估。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完善年检制度。建立民办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民办教育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低效能培训机构,支持线上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报告制度。
  ——做强民办教育高端品牌。出台民办学校奖励支持办法。鼓励民办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创新。推进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提升民办学校师资水平。鼓励办学规范、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民办学校和机构做大做强,支持民办教育集团化发展,鼓励发展一批办学水平一流的民办学校,扩大海淀民办教育的影响力。
  五、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健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管办评分离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规划导向、政策调控、评价引领、服务保障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优化教育行政部门机构和职能设置。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探索学校后勤保障类服务统筹派用和监管模式。健全完善以学区为单元的事业规划和资源统筹机制。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人员履行法定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梳理教育行政部门职权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政务服务手册和行政执法手册,落实岗位职责,规范管理流程。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完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民意调查、专家论证和合法性审查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保障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保障学校依章程办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流程,完善校务公开机制,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多元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创新教育督导体系。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于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健全学科总督学制度,扩展全学段学科督导。引进第三方独立机构,深入开展学校满意度调查等教育评估监测。建立教育督导和监测评估报告分类发布制度。坚持教育督导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快优化督学队伍结构,强化督学分类培训,研发责任督学和学科督学培训课程,提升督学专业化水平,提升督导工作质量。
  第四章 全面保障规划实施
  一、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的攻坚时期,是首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是海淀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关键阶段。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海淀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海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加强领导干部理论中心组学习,组织开展适应改革需求的党员干部教师教育培训。推进服务型、学习型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探索学区制、集团和联盟办学背景下的党建协作模式,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完善“双测评”工作,持续打造“三个信服”活动品牌,深化“双培养”工作。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到基层党组织。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警示教育,营造教育系统良好生态环境。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区委对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的领导。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从严管理,把“三严三实”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考察考核与监督问责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完善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落实干部聘任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各年龄段干部的培养使用。推进干部交流轮岗,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决策机制,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
  ——加强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建设。加强党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搭建共商共议的多元参与平台,共推教育改革。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精神,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团队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加强红十字会学校工作委员会队伍和体系建设,提升海淀区中小学国际公益组织的影响力。
  二、加强统筹整合协同
  ——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区级层面教育统筹,完善区委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作用,系统推进解决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出租房屋回租回购、教育人才引进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先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经费保障和土地储备,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创新区域资源整合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深入整合区域资源,培育共建共享、融合共生的教育发展机制。协调驻区单位、部队、高校等资源空间,统筹公园、绿地、体育设施、文化场所等公共资源,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发挥高教、科研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等智力资源优势,在校园文化培育、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
  ——建立海淀教育改革与发展智库。遴选和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社会人士、法律顾问、教育实践家,成立海淀教育改革与发展智库。聚集高端教育人才,汇聚教育智力资源,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开展国内外教育政策形势研究,对海淀教育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开展海淀教育重大改革事项咨询、论证、监测和评估。
  ——建立规划督办制度。加强对规划的任务分解,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将总规划与各分规划统一起来,立足部门职能,制定规划落实方案和执行计划。区教委对规划实施进行年度监测,发布年度发展报告,对重点任务进行专项督办。教育督导室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专项督导,并向社会公布督导检查报告。
  三、创设和谐发展环境
  ——加强教育对话和沟通。打造海淀教育“一报一刊一台一网一微信”立体宣传格局,增强媒体沟通能力,建立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建立科室部门联合接访制度,健全教育纠纷处理机制,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氛围。
  ——维护安全稳定大局。切实增强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和信访工作。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完善教育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和校安技防平台,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食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素养,增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推行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教育执法机制,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构建智慧教育体系
  ——以技术变革推动教育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体系、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创新,推进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教育环境。
  ——构建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智慧教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引领“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建设海淀教育基础光缆专网,打造互联共享的信息高速公路。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智慧教育视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智慧管理、智慧校园、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培训于一体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海淀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信息化应用平台互通互联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技术保障教育发展的领先优势。
  ——建立教育大数据支持系统。加强教育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集体质健康、学业成绩、特长发展等信息为一体的学情数据云平台,提高教育教学分析、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教育决策数据支持系统,统筹采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据,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公共财政支出责任,切实加大教育财政保障力度,确保生均教育经费、教师收入、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全市领先。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水平。推进教育预算项目制改革,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教育内涵发展、干部教师培训等领域的倾斜力度。完善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赠奖励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教育。
  ——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监管,进一步健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论证制度,逐步完善事先、事中、事后全程监管的长效机制。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教育基金会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海淀教育基金会的作用,促进海淀教育改革与发展。健全教育基金会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完善基金筹措、运作和管理机制。加强基金项目监督和管理,提升项目运作专业化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聚焦教育改革重大项目、师资队伍建设、特殊需求师生捐助等领域,扩大基金公益活动范围。
  附件
“十三五”时期海淀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15年 2020年
1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7 ≥97
2 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
3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 ≥98 ≥99
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 ≥99
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5 16
6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50 >55
7 市级示范园规模(个) 27 35
8 一级以上幼儿园规模(含市级示范园)(个) 108 116
9 中小学生在优质校就读比例(%) 70 90
10 义务教育学校社会满意度(%) >85 88
11 中小学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17.2 25
12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30 45
13 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例(%) 18 20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