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今年9月,海淀区教育大会上发布了“十大教室”名单。“十大教室”涵盖航空航天科技、“两弹一星”功勋、香山革命旧址实景思政、中关村创新精神教育、生态文明等特色场景,旨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推动实现“处处是教育”“人人是学员”的全域育人新模式。
海淀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室是“十大教室”之一。作为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其“教育+生态+科技”融合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相关背景
“海淀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室”项目以“自然即课堂,生态即教材”融合五育,开发特色课程、建实体场景,覆盖大量学生;将融合AI建虚拟教室,推动资源跨区域共享,助力人才培养。项目开始实施后,已开发20门特色课程,组建100人授课团队,建成10个实体教学场景,覆盖全区2000余名中小学生,广受师生和家长欢迎。
2025年秋季学期以来,生态文明教室已陆续开展多次主题实践活动,接待学院路街道亲子家庭、中关村第一小科学城分校、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学院路小学等多家单位,累计参与人数超650余人,成为海淀区生态文明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以“生态育人”为抓手,探索“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育实践”的工作模式,于10月中下旬统筹集团内资源,组织石油附小、学院路小学、石油附小月华分校的部分班级代表,共同走进海淀十大教室之生态教室,开展了一场集知识探究、实践体验与精神涵养于一体的沉浸式生态课程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生态德育创新。
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自然认知与生态守护”主题,深度参与了多维度实践课程。
森林防火专题环节
森林防火专题环节中,专业讲师结合鹫峰山林生态特点,通过案例讲解、设备实操等方式,让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火灾预防、初期扑救的基础技能,更深刻理解了“森林防火是生态保护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意识。

叶画制作课堂
叶画制作课堂上,同学们以自然为画布,捡拾落叶、搭配色彩,将对植物形态的观察与艺术创想相结合,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之美与生命之趣,涵养审美素养。


昆虫科普环节
昆虫科普环节,指导老师带领大家深入林下,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习性、记录物种特征,引导孩子们以科学视角探索生物多样性,培养严谨的探究精神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丰富的课程设计,让孩子们在“看、听、做、思”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更在实践中践行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德育要求,真正让生态教育与德育实践深度融合。
此次生态实践活动,是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以德育为牵引,结合生态环保主题,落实海淀区教育大会精神的生动缩影。以“生态教室”为载体,推进家校社深度融合,打破校际壁垒、整合内外资源,不仅为集团内学生搭建了跨校交流、共享优质德育实践课程平台,更精准契合了“构建全域德育生态”的工作目标,践行了“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美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

中关村第一小学科学城分校组织学生走进海淀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室——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生态实践活动。
一堂精彩的防止水土流失实验课
同学们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老师一同走进模拟降雨实验室,在实验中理解水土保护的重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回忆了日常生活中降雨的过程,并用不同的成语形容雨的大小和降雨量。通过提问、引导观察、实物分析等方式,大家逐渐学会了主动思考和积极提问,一步步走进水土保持的世界。

虫飞、鸟鸣、满地金黄,用好奇拥抱十二种树木……
在老师的带领下,鹫峰的树林间,成了同学们最生动的课堂。大家细数年轮,确定树木的年龄;通过观察叶片形状,记住树木的名称;探索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成红色。在观察昆虫环节,同学们学会了如何辨别昆虫,了解了爱护动物、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学院路街道亲子家庭积极投入到生态实践课程活动中。在“观鸟识秋”活动中,孩子们手持望远镜,聆听鸟鸣,记录银喉长尾山雀、黑头鳾(shī)等鹫峰常见鸟类的行为特征;在“植物探秘”环节,大家穿梭林间,通过触摸、嗅闻、比对叶片,辨识银杏、油松、槲树等北方典型树种;在“昆虫观察”课程中,孩子们近距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

海淀各校的生态文明教室“行走”,是对海淀区教育大会“全域育人”理念最真诚的回应。未来,海淀教育将继续以首善标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砥砺同行,构筑世界一流的教育引力场,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海淀模式,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海淀智慧。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