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从“会用”到“创造”!十一龙樾AI通识课点亮学生创新智慧

时间:2025-11-07 08:25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2025年秋季,北京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要求每学年不少于八小时为深入探索这一教育变革,海淀教育特别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系列报道,带您走进不同学段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感受AI在教育中的深刻影响。

从雨棚能智能开合、机器狗能登台舞蹈,到AI融入每一门课程……今天,我们将走进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探访学校如何通过真实场景,驱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让学生们的代码“活”起来,将智能科技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AI通识课堂,学习早已跳出了书本与概念。学生们通过学校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智能控制平台,亲手编写程序,让校园里的设备听从自己的“指令”。

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学生张博禹分享了他和团队的项目。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学生 张博禹

我们为校园的雨棚设计了智能开合系统。以前每逢下雨,滑梯就会湿滑,我们就想让雨棚能自动遮雨。由于原先的雨棚是遥控控制的,我们用“手指机器人”来按动遥控器上的物理按键,并用3D打印的限位器进行固定,最终实现了稳定、可靠的自动开合。

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学生陈俊宇则参与了《龙樾之歌》无人机表演项目。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学生 陈俊宇

我们尝试让无人机和音乐表演融合。我负责编程部分,在比赛中遇到了音乐格式不匹配的问题,经过反复调试,终于成功完成演出。那次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也提升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环境感知、数据分析到智能决策与执行,一个完整的AI思维模型在学生的项目实践中被鲜活呈现。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智慧教育中心主任 檀韶亮

我们的AI通识课,核心是将真实问题作为项目驱动力,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最终获得真正的成长。

学校构建了以“真实场景驱动、校本平台自研、项目式学习”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从图形化编程到Python、C++算法乃至深度学习的全链路学习。在《未来小镇智能控制器》项目中,学生利用AppInventor开发手机App,实现校园设备远程控制;在《手搓一个神经网络》课程中,他们用Python手动实现算法,深入理解AI的底层逻辑;为守护露台花园,学生还研发了“小镇农场智能照护仪”,可自动监测并调节植物光照、温湿度,让AI成为“照护生命的助手”。

在师资建设方面,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实行“骨干引领、跨学科融合、平台支撑”的系统化路径。

学校以信息科技教师为核心,牵头构建课程基础框架,并从各学科中选择具备信息技术基础或学习热情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推动AI与大模型工具在日常教学与备课活动中的深度应用,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模式。学校还积极参与区级人工智能专项培训,与中科院等专业机构开展教研合作,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在技术支持方面,学校自主研发了本地化开源平台,实现校内统一调用AI与大模型工具。同时引入海淀区“智启”智能体平台,并积极使用“北京市智慧教育平台”“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等市区级资源库,为个性化学习与教学创新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专业引领、全员参与、平台赋能”的支撑体系,为AI通识课的高质量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AI学习不再局限于通识课的课堂,而是融入了地理、历史、生物、音乐等多学科教学。学校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核心,利用生成式AI与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设计分层任务,联动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音乐教师 辛萌

AI技术的引入,让学生们的创意更有实现的可能。在音乐创作课上,他们不仅掌握了识谱、乐理、键盘基础,更学会用音乐表达自我。我们引入AI创作工具,让孩子们提前体验与人工智能协作创作的过程,这对他们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意义重大。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院长 胡志丹

我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自主学习区,他们可以借助“智启”智能体独立探究。在个性化学习中,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显著成长。

从自动关灯程序到植物照护仪,再到与机器狗共舞的创意表演,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学生们正以行动诠释学校“从真实场景出发,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面向未来,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AI通识课程不仅让学生“会用AI”,更让他们“用AI去创造”。创新的种子,正在这片充满智慧的校园里生根发芽,为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实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