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教育,是一场春风化雨的坚守,是一段生命影响生命的旅程,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上,都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日复一日的言行引导孩子自信成长,那些鼓励的眼神、耐心的倾听都是故事里最温暖的注脚,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一同翻阅,他们以爱书写的育人篇章。
传承教育家精神,启蒙科技创新
清华附小 龚长霞
20年前,有一个农村女孩,父亲刚刚意外去世,家里又发生变故,她看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和几近崩溃的母亲,女孩决定从高三退学找个营生养活一家人。她的化学老师胡老师知道后,拿出自己的工资给她,说:“你现在什么也别想,就是好好学习”。站在大家面前的我,就是那个女孩。在我人生最黑暗、最寒冷、最无力的时刻,是胡老师用温暖的双手托举了我,给了我温暖的光,也给了我精神的力量,我很感恩。后来,我也报考了生物化学专业,想成为胡老师那样的人。
博士毕业后,面对很多种选择,我仍然义无反顾地决定,要当一名像胡老师一样的教师,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去呵护、去陪伴学生,照亮更多学子的当下和未来。带着这份初心,我来到了一所坚持把儿童的成长当作最高荣誉的小学。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带一年级学生水培大蒜时,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响起:“老师,为什么只用水泡就能长蒜苗呀?”“为什么我的蒜苗长不高呢?”“老师,蒜苗最后能一直长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一连串问题里藏着的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的无限热爱啊!我也突然理解了清华附小的“儿童站立科技教育正中央”。三尺讲台里也有大乾坤,我要做的就是呵护好这份珍贵的好奇心。于是,学校的那片小菜园就成了我和学生们探索植物世界的研究基地,我们一起播种、观察、记录、收获。小菜园里长出了野草,孩子们又开始研究起了野草的根、叶、花。除了科学知识,还有意外收获,孩子们说道:“原来野草的根那么长啊,怪不得书上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我鼓励孩子们要打好根基,像小草一样拥有无限的生命力。
一天,孩子们在小菜园里发现了一只小壁虎,它被紧紧黏在粘虫板上,一动也不能动,尾巴也断了。“老师,小壁虎好可怜,让我把它拽下来吧。”我赶紧制止:“粘虫板黏性太强了,这样会把壁虎的皮肤扯破的。”我不断引导孩子们探索解救小壁虎的方法:“孩子们,把油滴在粘虫板上就可以消除黏性了。”孩子们感叹道:“真的不黏了,老师您太厉害了!”后来,孩子们只要发现受伤的小动物,都会送到科学教室,我们一起救助了受伤的刺猬,还有落巢的喜鹊、斑鸠、麻雀等,孩子们笑着说科学教室就是一个“动物园”。
学校还是孩子们研究的乐园。我一直有意识地用我在博士学习期间积淀的研究素养,引导学生聚焦个体生命,更加系统地关注生活的环境,鼓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而然地生发了。当学生担心清华大学荷塘的水有异味会影响里面生活的动植物时,我便鼓励他们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去研究。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同学们有了47次实地考察,73页考察记录,1296个水质数据,还有无数次来来回回的讨论。我尽力呵护着他们的“天马行空”,也捍卫着他们看似幼稚的坚持。最终他们提出了改善荷塘水质的系列方案,其中的一条建议还被清华大学采纳实施了,孩子们高兴极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科学小课题研究,也获得了各项国家级、市级荣誉。我坚信,只要他们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生命的敬畏心和对他人的友善心,他们就一定会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主力军。
去年春节,我又去看望了已经退休的胡老师,多年前是他仁爱之心的托举,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向他讲起和学生在科学世界里探索的那些趣事。胡老师对我说:“你正在用你的言行影响着下一代,时代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呵护非常重要,要培养好你的每一个学生。”这是胡老师的嘱托,也是我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教育家精神贵在精神二字,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精神”二字却能让我们坚守三尺讲台,专注一间教室,扎根一所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用专业与敬业为儿童的成长赋能。
小语言 大魔力
八一学校 蒋煦菲
2023年9月,时隔整整20年后,我以轮岗教师的身份再次踏入西颐小学。环境既熟悉又陌生:我的办公室就在之前工作的办公室隔壁,老同事们见面也格外亲切;但学校的管理方式是陌生的,工作同事是陌生的,学生更是陌生的。
在交流轮岗工作中,交流是第一目的,我采取多看、多听、多学、多找的方法。看看楼道的布置、学生的状态,听听学校的教研、改革方向,学学西颐的管理方法、同事的好方法,找找适合和孩子沟通的方法。
为了尽快融入到西颐小学的学生中去,减少自己和孩子间的陌生感,我自创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欢的“小语言”。这些带有魔力的小语言在我们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大魔力,成为我们之间独特的交流密码。
01
教育教学中的小语言
在西颐小学,我担任一年级的副班主任,学生入学年龄小,层次不同。在上操管理过程中,两路纵队变四路纵队口令被我变成了魔术变队,变队速度一下就提高了。立正变成了吸铁石,学生小手牢牢地贴在裤线两边,我们班的站队是全年级最快的。两臂前平举是直尺,半臂间隔向前看齐是折尺,两臂侧平举是长尺,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很快就达到了要求。
课堂中的评比表化为知识小农田,学生是知识小农民,加分变成种植智慧金种子。学生下课会围着我的评比表讨论,“我的小种子长出来了”这样的声音经常在教室出现。课堂上,眼睛变成知识照相机、学生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耳朵化身成了知识录音机,手放在桌上成为稳定三脚架,嘴成为声音发动机。这一年的教学,多数班级的孩子上课知道眼睛看老师了,知道怎样跟读了。他们变得爱学了、爱听了,而我进行教学尝试的动力更足了。
02
特殊“战场”的小语言
这些小语言也成为我和小H沟通的特殊语言。一年级一入学,我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小小年纪就知道怎么“气”老师,你说东,他说西。你教育他,他头都不抬一下,完全漠视你的存在。每周两次的分饭成为我和他的“大战场”,小H吃饭完全看心情,求他打饭是常态。一次我求了半个小时,动用了班主任的力量。吃饭时间已过,我还要去食堂给他打饭,饭盛到碗里,他转身就倒在垃圾桶里。多次协助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效果甚微,每日中午的打饭都让我筋疲力尽。
经过一段时间,我开发的小语言开始起效。首先我不再求他打饭,而是在打饭过程中,对全班进行教育。肉是能量剂,吃了有力量;菜是美丽剂,吃了变帅、变美;主食类是运输机,负责运输肉类和蔬菜类。在和全班交流中,小H有时会抬起头瞄我两眼。一次次分饭积累的经验告诉我,小H爱吃牛肉。只要学校午饭有牛肉,我就当起了食物推销员:“今天的牛肉特别香,它等它的小主人把他领回去。”班级打饭热情被点燃,小H也跃跃欲试。午休时,我把学生的小憩变成充电时间。小H有时会微微表现出有点饿,我和班主任会变出一些小饼干,让他在办公室吃。但我会和小H交流,告诉他这些只是补充剂,维持身体能量时间短。慢慢地,小H在其他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03
加油“战场”中的小语言
五年级是与中学衔接的重要时期,但小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对英语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学习动力。在五年级的加油班中,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交流,一点一点让他们学懂英语。这又是小语言在发挥魔力。英文句子中的不同词性被我定义为班中不同职务,有课代表、班委、小队长等,每种词性都有各自分工,大家各负其责又团结协助。名词像英文句子的种子,冠词是种子发芽了,形容词是名词化妆师,副词是形容词的老师,动词是句子中的班长,时间状语是句子中的班主任。听着听着,学生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英文学习的新世界。对英语失去兴趣的孩子也开始停下手中玩的物品,把眼睛看向了我,拿起笔记录下魔力语言。他们学习有了兴趣和好奇,我教书便更有动力。
重回西颐小学的轮岗生活像一场美好的遇见,遇见已经开启,小语言在我和西颐孩子之间架起了一架有魔力的桥梁,我也将和孩子们共同绘制更美的明天。
种下一缕阳光
八一学校 李雨旭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让生命向着阳光生长,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一缕阳光。
01
勘查“土地”——
梳理孩子出现的问题
还没有接班时,我就听过了小R的传奇故事,他喜怒不定的情绪全校闻名。在一年级末暑假的家访中,小R妈妈也对孩子的情况束手无策,让我不禁充满了担忧。
果不其然,开学仅一周,大大小小的打架事件就层出不穷。一次课间的冲突中,一位同学不小心弄坏了小R的尺子,瞬间点燃了他的怒气。我快步走上前,伸出右手不断地抚摸他的后背,安抚他激烈的情绪。
02
清除杂草——
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秘密
放学之后,我约小R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建议她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更好地打开孩子内心的心锁。很快,小R妈妈找到了专业的心理老师,在进行第一次心理咨询之前,我和心理老师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沟通,详细叙述了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最后我们将目标定在能够让小R跟上集体生活的节奏,尽量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接受正常的批评教育。
随着心理咨询的开展,我们终于了解了小R不稳定情绪背后的原因。小R的确有严重的情绪管理障碍,事情的根源是小时候的情绪管理出现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03
种下阳光——温暖引领孩子走出阴霾
在和心理老师深入的沟通之后,我们针对小R制定了第一阶段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让他在生活中有一个宽松、安全的温暖环境。
心理老师通过每周一次的专业心理咨询,帮助他纾解心中的负面情绪,使其建立起抗压的能力;而我在学校给予小R适度的调整空间中,依据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关注他在学校的情绪变化;小R妈妈负责每周一次心理治疗之后的沟通,及时传递心理医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他的状态,初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育合力。
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后,我跟小R妈妈约定好在小R不在班级的半天时间中,召开以“温暖的教室不排他”为主题的微班会,坦诚地告诉班级中的孩子们小R所遇到的情绪上的困难,需要温暖的集体帮助他,并跟孩子们约定好帮助小R进行“抗干扰”小游戏,给于他一个安全、安静、平和的环境。
小R的变化悄然发生着,期末他以全票获得了班级里的“阳光进步星”,当印着班徽的奖状放在他的手中时,温暖的阳光在他的脸上悄然绽放。
04
散发光芒——寻找控制情绪的密码
随着小R的情绪慢慢有所控制,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开启了第二阶段,帮助他找到自己控制情绪的密码。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给小R讲述了“七秒冷静法”,也和他一起寻找控制情绪的方法,尝试将方法适用在生活中。
而我在学校依然保持给小R的宽松空间,经过不断的探索,现在他每当情绪要崩溃的时候,就会通过打哈欠的方式给自己7秒的缓冲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在磕磕绊绊的控制中,小R慢慢地掌握了自己情绪的密码,班级中他吼叫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
05
洒满温暖——阳光少年回馈集体
时间悄悄流逝,小R的情绪在班级中越来越稳定。近期的三方会谈中,我跟心理医生一致认为,要帮他制定一个踮着脚能触摸到的目标。最后我们决定用信仰帮他激发心中的那一缕阳光,让他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每周一的升旗成为了一次良好的契机,我和小R一起悄悄立下了升旗的目标。父母在家里每天的鼓励,心理医生每周一次的正向引导,老师在班级中的不断引导,加上小R自己的努力,终于赢得了珍贵的升旗机会。当和煦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从他手中冉冉升起,信仰的力量正点燃着他心中的阳光。
在之后的班级生活中,小R的心理状态依然有着“高危”的风险,但是他已经完全融入到班级的正常生活中,也变成了班级中一束温暖的阳光。班会比赛中,他惟妙惟肖的小石子配音赢得了满堂彩;班级的重大活动中也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缕阳光,让温暖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带领他向阳而生,逐光前行!
教育的蝴蝶效应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 王美玲
我是一名小学信息老师。从我入职的第一天起,我就把做好教育的细节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我深信教育也存在着“蝴蝶效应”,在学校中,我们只是轻轻煽动了蝴蝶的翅膀,未来的远方却可能是一场引起山呼海啸的龙卷风。
信息课上,我正在讲课,小Q同学周边突然引发一阵骚动,紧接着同学们纷纷反映小Q在给同桌传授他的“独门秘技”。在老师控制大家电脑的时候,既可以在不被老师发现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电脑,还能在老师查看的时候以闪电般的速度返回到控制界面。这下子班里一片哗然,全是“怎么操作”的提问声。学生的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解决,我及时讲解了控制软件的作用,并让大家说一说如果都会这个“秘技”会怎样?这才解决了课堂危机。
课下,我跟小Q沟通才知道他特别喜欢计算机,他利用课下时间专门研究了教室里的控制软件,才找到了“独门秘技”,在课上实验成功后,就想把“成果”分享给大家。不仅如此,他在家中还研究了如何反控制老师的电脑,甚至是用他自己的电脑控制教室里其他同学的电脑,给大家的电脑群发消息,把全班的电脑一键关机、黑屏。但他还没来得及一一尝试,就被我发现了。本着不打击他学习积极性的原则,我肯定了他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同时跟他约定好,他的研究内容不能在上课的时候尝试,课上应该认真听讲,如果表现得好,我就奖励他下课的时候配合他的尝试。但是如何引导孩子呢?引导他向哪个方向发展呢?这也给我留下了一个问题。
我打算从小Q的情况入手,于是,我跟班主任了解了他的情况。原来他从小就是一个热衷于研究的孩子,并且学习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非常投入。刚好我了解到学校教育中心广播需要给全校的电脑发送PPT和视频,但是一直是通过各班领取优盘的方式,如果教育中心能控制全校的电脑,这样就不用领取优盘了,我便跟学校的教育中心沟通好,这个挑战让小Q来解决。
接下来的两周,平时上课既不举手也不回答问题,甚至作品都完成不了的小Q果然表现很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完成的作品也能作为案例展示。第二周下课后,他找到我说想要兑换奖励。课后我就配合他进行了“实验”,结果非常“完美”,他利用自己的学生机给计算机教室的所有电脑发了消息,能控制所有的电脑。这让在场的同学和我都大为震惊。趁热打铁,在他骄傲自豪的同时,我问他“既然你能控制机房的电脑,你能不能控制学校所有的电脑?学校教育中心的这个任务,你敢不敢接?”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又过了两周,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软件,并验证过后无问题,于是将软件推荐给了教育中心。他协助学校给所有班级教室进行了安装,还认真地教会老师们怎么使用。这一行为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对他的一致认可。随着小Q成功解决了学校电脑控制和文件发送的问题,他在学校里也名声大噪,不仅老师们对他刮目相看,同学们也对他充满了敬佩,班级里掀起了自学信息技术的浪潮。小Q从研究如何控制别人的电脑转为研究如何保护数据安全;班里的小C也不服输,也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爬虫”从网上获取更多的数据;小L也开始研究如何开发出一个用户满意的程序。
为此,我专门找了一节课,在课上表扬了小Q和积极探索信息科技的同学们,并且让大家思考,我们学习技术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技术。结合现在的国际形势,我引导同学们认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并让他们知道学习技术是为了服务大家,服务我们的国家。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群情激昂,个个都充满了爱国之情,更加积极踊跃地钻研信息科技。
在以后的信息课程中,我更加注重基于真实的情境搭建任务,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尤其不忘让学生思考这个技能如何服务于人,如何服务国家。在课堂以外,我还组织了服务学校的信息小分队,带着学生们帮助学校的各位老师完成学校的各项信息任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信息技术的真实使用场景和信息技术的魅力。此外,我还组织学生们开展了课间“技术秀”,在课间展示环节中大家分享了自己编出的程序或者新掌握的工具,展示技术如何服务于人。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一个比一个高,学校里不仅刮起了一阵学习信息科技的“龙卷风”,也刮起了服务他人的“龙卷风”。
回过头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从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走到了帮学校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从一堂平常的信息课走到了如今热情高涨的信息课。或许,蝴蝶已经煽动了翅膀,只是当时我们不曾发觉。
共读,家校协同育人的金钥匙
培星小学 徐雪利
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我的育人工作主要聚焦学生。几年前,我自学考取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身份变了,育人视角更宽了,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育儿能力也成了我育人工作的一部分。
01
电话急促,焦急求助
有一天电话铃响了,小T妈妈焦急地哭诉:“徐老师,我真的崩溃了,你说小T怎么就这么不争气,让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带她反复练习,辛苦半天还没发挥好,说几句就躲屋里不出门了,怎么办?”我想起《共情的力量》一书中的话“道理我都懂,此刻,只需要你片刻的理解和包容”。我给了小T妈妈建议,她准备打开心扉与女儿拉着小手坐下来共同复盘此事。当晚母女化解了矛盾。
02
共读入手,指导家长
这件事触发我的思考,很多家长缺少教育子女的方法,亲子间常有矛盾,“好的关系先于教育”,何不借助共读指导家庭教育,改善亲子关系。
03
共读行动,层层推进
我与小T妈妈合力召开了家委会议,号召大家共读。首次共读期间,活动参与人数不到一半,我通过面聊、微信等了解到大家是缺少热情,怀有畏难情绪。我立即采取诸多行动化解共读的困境。
我把《共情的力量》这本书送给小T妈妈,她读后感慨道:“多好的一本书啊,我一定得把它推荐给家长们。”班级共读热情初步被点燃。
借着趁热打铁的时机,我建议小T妈妈做领读员,带动其他家长一起读书。从电话风波到第四章“表达共情”,她的领读有理论有实例,非常生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参与其中。
为了助推活动开展,我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家庭亲子共读交流中。当天晚上,我收到小Z妈妈发来的照片,是小Z和父母一起阅读的场景。亲子总动员,实现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融合。
共读之难逐渐化解,小T妈妈领读的热情极高,她告诉我,不少家长都在阅读中认真记录,接送孩子时遇见了,还要说上一会读后感。家长们善于分享感受,文字推送、图片解说、批注交流等均饱含真情实感。
04
共读为基,共育为本
从小T妈妈的电话风波,到班级的共读活动层层推进。我意识到共读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活动开展以来,我收到了很多亲子之间感人的故事——“我的爸爸变了”“妈妈竭尽全力和我一起读书”“爸爸什么时候回家”等。活动开展以来,家长们更新了自己的育儿理念,大家在分享互动中都深受启发。小Q妈妈说:“原来,好的关系先于教育!”小X爸爸说:“很后悔以前吼叫女儿,估计她什么内容都没听进去,只听见了我的嘶吼声。”家长们智慧育儿,孩子们用心感受,和谐的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共情的力量》读完了,小T妈妈问我下一本书读什么,家长们都感受到了共读的好处,想要接着读下去。我和小T妈妈合作,与家委们再定共读目标、原则、内容等细节。

共读,提高了我指导家庭教育、服务家长和学生的能力;共读,促使了家长们在读书和交流中更新育儿理念,学习育儿方法;共读,促进了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共读活动令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受益,所以我想说,共读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金钥匙。
注:每篇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