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关注】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如何践行全学科阅读课程建设?

时间:2019-05-07 00:00 海教思维
【字体: 打印本页

 (北京上地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朗诵展示活动合影)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位于中关村上地信息产业高科技园区,是海淀区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办学效果显著的初中校,现任校长由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陆云泉兼任。

  2017年,学校加入海淀区群体课题“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全学科阅读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在对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整体阅读现状的分析诊断过程中,我们发现:

  一是学生阅读兴趣浓厚,但过于依赖于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性不足;

  二是学生没有时间阅读,阅读效率低,需要有效学科阅读指导;

  三是阅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结合较为松散,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受限……

  基于分析结果,学校开启了全校、全员、全学科的阅读课程全面建设。

  将学生“卷入”阅读中

  (学校书苑宣传海报展示1)

  最是书香能致远。浓厚校园阅读氛围,将更多的学生“卷入”“引入”到阅读中来。

  在校园的主教学楼前有一本“书”,我们称之为“四会书”,将“书籍”与学习,与“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精神建立了直观联系,在新生教育的过程中,这本“书”是校园重要讲解之处。

  学校图书馆前是紫藤书廊,在图书馆内有阳光书座和便于搬移的读书小凳,教学楼的休息大厅是读书厅,书目来自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阅读现状推荐,每学年更新一次,每月推广一次。

  图书馆定期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校园阅读之星评比活动,成立“上地书苑”学生社团并开设“好书推荐”“上地朗读者”栏目,将“收”集到的教师或学生推荐的书籍信息及经典篇目播“放”给学生们。

  (学校书苑宣传海报展示2)

  学校教室外增加了扎板,展示学生的阅读小报等。学校图书馆牵头,将优秀作家引进学校,为学生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写作成长经历,以及影响自己成长的书籍推荐活动。为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本学期学校更是将午休时间延长半小时。

  学生在学校中可闻书香,可品书味,可享书韵,最是书香能致远,最是倾情可引人,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无声地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阅读中来。

  全学科、整本书与整体阅读

  学科阅读课程建设依学理,跨学科阅读课程建设依学情。

  有灵魂的教育一定是蕴含在依学理的学科教育中的,在阅读课程建设中,各学科依据学科学理,着力于国家课程创造性的校本化实施,着力于实践课程中阅读环节的渗透。

  (话剧《最美校歌》演出照)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历史学科开展基于史料阅读的课前演讲活动。他们从学生演讲效果折射出:学生史料阅读中存在一些低效的表现,学生患有“百度依赖症”、学生演讲详略失当、没有体现出课内学习的知识能力迁移。

  基于这种分析,历史组的教师们一方面设定评价标准,使学生清楚活动定位,另一方面,依据学科教学进度,设计学生可选的主题范围。

  同时,历史老师们还对史料阅读方式进行指导,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应当提供精选的资源,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给出参考书目、主题网站等,甚至是提供一个搜集资源的大致方向,以增强其学习自主性。

  另外,老师还通过评价量规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历史教研组长以“重出处、依量规、化时序、合内外”来概括史料阅读-课前演讲这种学科阅读活动模式的特征。

  (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朗诵大会)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语文学科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平台,阅读活动开展丰富多样。他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将阅读与朗读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将阅读与观影结合起来,将阅读与表演结合起来,将阅读与节日结合起来……

  在组织学生开展《昆虫记》时,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跨学科阅读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探究:

  ①跟法布尔学观察:精读书中观察昆虫的精彩片段,设计一个观察实验,实践并记录。

  ②跟法布尔学关爱:精读法布尔笔下有趣而生动的画面;锁定你最喜欢的一段,找到相对应的视频片段,配音趣读。

  ③跟法布尔学写作:从写作的角度精读《昆虫记》,摘抄并鉴赏;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组织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采取了“话西游”与“画西游”的形式。

  (话剧《花木兰》演出照)

  在学校参加学农实践时,考虑到学生日常少于劳动实践,对农业知识与智慧认知少,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节气歌,让学农基地的园工们大赞上地学子的不一样。

  物理学科将阅读活动渗透到《格物致知实践活动课程》中来,他们根据学科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来“造疑”,让学生在“存疑”“质疑”中交流与实践。

  数学学科确定了分学段主题式阅读课程,七年级以数学史介绍为主,八年级以方法拓展为主,九年级知识拓展和方法拓展并重,但以更关注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开展课堂教学阅读支架的研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阅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话剧《小兵张嘎》演出照)

  道德与法制组开展了《宪法》诵读活动。活动以个人诵读和小组团队诵读相结合的形式,选取相关章节诵读并谈感受和感悟。

  地理学科将阅读活动的开展渗透到学科预习中来,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查阅读资料,初步建构学科知识。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需要整体的“阅读”,为增强学生有意识建构综合立体的知识体系,学校在初一年级开展“走进台湾”的多学科整合教学活动,初中政治、地理、历史学科涉及的台湾知识被教师们“收”在一节课中,以这样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建立综合性的阅读思维。

  (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印象北京》)

  初一数学备课组开展学生探究数学史的学科实践活动中,一组学生开展对“毕达哥斯拉定理”研究,发现数学家为捍卫真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方面他们为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他们阅读了历史、宗教类的书籍,试图去揭开现象的本质,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还接触到了数学危机的概念,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英语学科以《典范英语》《百科阅读》为选读材料,避免阅读内容的脱节和琐碎。他们在学科阅读课程融合方面做了尝试,焦英老师和音乐学科王昶老师一起讲解阐释关于西方音乐的阅读资料,在学习后,开展了“英语歌曲达人秀”活动,王昶老师给予了学生音乐指导,学生获得了直观灵动的文化体验。

  多平台输出阅读成果

  重视阅读课程成果“输出”,重视阅读素养展示平台“搭建”。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注重学生阅读的“输出”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悟的内容以多种形式“输出”来,“展示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多种素养的联合作用。

  语文学科凭借学科优势,多年来组织学生参加燕京读书征文活动,学生的阅读“输出”得到肯定。

  (话剧《战斗中成长》演出照)

  英语组、语文组的课本剧,道德与法制组组织的校园小品剧,将学科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知识理解性的接受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了文化品位,内化了审美情趣。

  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还影响到了学生的活动,学生会借助于学校的阅读环境,开展小小讲师团活动。

  另外,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的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的朗读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上学期召开的海淀区中学生辩论赛,实现了初中生力战高中生,夺出银牌的战绩,获得最佳辩手的同学多次获得学校阅读之星的称号。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新教育下,全学科阅读课程建设,我们永远在路上。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