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教育部公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海淀区作为北京市上榜的6个区之一位列名单之中。海淀区依据国家科学教育政策文件,结合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目标,制定了《海淀区科学教育规划方案》,绘制出海淀区科学教育新地图。区教委指导全区中小学完善校级科学教育工作方案,组织专家、教科研部门分级分类对实验学校进行“一校一策”指导,构建区域内学科专项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发展共同体,共同推进全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涵养科学教育新生态,离不开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2024年,海淀区大力推动科学类校本课程、科学课程群的建设。近3年备案审议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已超过464门,包含学科拓展、学科竞赛、实验观察、设计制作、科普阅读、人工智能、编程和机器人等方向,约占校本课程备案总量的35%,且占比逐年增加。 教师是对青少年具体实施科学教育的主力军,针对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海淀区着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研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2024年,在“5+M+N”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基础上,海淀区分析科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开发系列科学教育课程案例,建构区域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研修课程框架。依托17个学区建设了科学学科教研基地,海淀区形成了“校本—学区—区级”三级研修体系。5月16日至21日,海淀区组织“国际视域下校长科学教育领导力研修班”,着眼提升校长的科学教育领导力,提出有认识、有想法、有办法、有策略、有实践、有特色、有成果的“七有”要求。5月24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组织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三协同组工作会,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教育发展模式。 2024年5月底,教育部专家带领调研组,来到海淀区调研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相关工作,听取海淀区和八一学校、中关村二小等学校的汇报。调研组切身感受到了海淀区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对丰富的科学课程供给、充分的科学教育资源利用和浓厚的科学教育气氛给予了充分肯定。9月12日至16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教育服务专题展开展,海淀区教委不仅受邀参加圆桌会议分享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校)建设经验,还精心设置展区,组织中关村二小、理工附小、北大附小、清华附中、五十七中等近10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现场互动展示,生动呈现科学教育学习成果。
近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深化“抢抓人工智能赛道,实现人工智能占先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底座快速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广的大模型应用场景”的战略部署,在教育领域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时代已来,只有实现教师群体数字素养的整体提升,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挑战。海淀区教委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专业优势,牵头成立区教育系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专家委员会,依托区域高校与科技资源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工作的全方位深度融合。2024年3月3日,海淀区举行中小学全体干部教师人工智能培训会,邀请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围绕大模型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教育”等内容作专题辅导,海淀教育系统3万名干部、教师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共同参加培训。海淀区聚焦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持续开展通识培训,启动面向43个教育集团的教师培训负责人的教师智能教学素养提升领导力进阶培训、面向全区各中小学每校1名骨干教师的学科智能教学进阶培训,组织召开“‘教育+AI’创新应用论坛”……海淀教育凝聚“政产研学用”各方合力,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深度融合路径注入新动能,实现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从而凝练可示范、可推广的海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范式。 为更好地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海淀区教委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建设专班,全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2024年6月,《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正式发布,聚焦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变革,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对海淀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的重塑,努力构建人工智能支持的人机协同教育新常态。2024年8月,海淀区教委从“管、评、学、教”等方面开展研究,制定了《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作为海淀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该《行动计划》和《建设方案》通过强化“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发展,将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落地应用行稳致远,推动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0月26日,2024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正式发布《北
如何精耕育人沃土,在区域层面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区域教育均衡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课题。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域,构建起区校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培养方向与区域优势从整体上进行统筹和一体化设计,为区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2024年,区校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海淀蓝图”初见规模。1月26日,海淀区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海淀分院正式成立。海淀分院以学术委员会为专业引领,聚焦数理、科技、人文、语言、艺体五大领域,兼容已有的翱翔计划、雏鹰计划、早培班、1+3项目等模式,结合学科竞赛、科学教育以及高校书院等培养优势,以5所市级青少年创新学院基地校和首批16所、第二批8所区级基地校为核心,打造大中小贯通衔接、集团内外横向多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链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框架体系。 目前,已有多家大学深度参与中学的课程研发、班型设计。比如,5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签署“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三方合作协议。聚焦国家急需领域重大战略需求,锚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自主培养急需人才的大目标,三方联合科研、教育与教研力量,打通育人“旋转门”,探索完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早期联合培养的创新机制和路径,在中学与大学之间架设起一座专业衔接的“引桥”,为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贯通培养打造出一种新范式。 面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浪潮,海淀区创设了“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科学院”“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海淀分院”两个教育品牌,着力创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环境,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氛围。9月7日,第二届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正式开班。该实验班由海淀区教育两委和清华大学主办,入选实验班的学子跨校组班,在海淀区教科院、清华附中和清华大学组建的导师团队带领下,系统学习计算思维、数学思维、程序设计、人工智能通识课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致力于“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优势资源,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开展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的区域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树立起一个新标杆。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