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近年来,海淀区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教育强国目标要求出发,合理配置与优化调整教师资源。在充分研判人口周期性增长与区域实际基础上,海淀区实行了全面的编制集约统筹管理,对各学段、学校间的编制进行核定调配,打破编制壁垒,优先保障中小学师资需求,优先保障在校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的学校师资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构建教师大数据库,超前应对教师供给配比,确保编制精准投入。 在新教师招聘方面,海淀区严把教师入口关,从源头上夯实教师队伍质量。2024年,全区共招聘高校毕业生663人,从2021年至今,已有近2400名新教师补充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当中。其中,新教师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0%以上。 按照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要求,海淀区通过集团化和学区双轮驱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探索了八种交流方式,实现了“三年内应轮岗尽轮岗”的目标。2022~2024年,全区6480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全职交流比例超过7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达到40%以上。海淀区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视为撬动教师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交流轮岗工作成效显著,探索新的集团化教育教学教研的工作机制,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构建了海淀教育新生态,加速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进程。 ​为了进一步拓展基础教育师资补充渠道,海淀区于2016年建立了教育人才储备库机制。截至目前,海淀教育人才储备库在库人数为843人,其中高端库79人、一般库692人、特岗库72人,服务于130家单位,库属人员规模继续稳步增长。2024年,海淀区还进一步优化了《海淀教育人才储备库管理办法》,教育人才储备库聘、管、用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全链条培养教育家型名师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离不开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近几年,海淀区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项目在多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更是进行了持续的优化改进,由一年的培训迭代升级为三年的进阶培养,分别为第一年的模块专题课程、第二年的导师带教课程与第三年的展示交流课程。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2024年10月举行的北京市第八届中小学新任教师“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中,全区121名新任教师荣获综合奖,其中46人获一等奖、31人获二等奖、44人获三等奖,获奖人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综合奖、一等奖获奖率38%,高出全市平均获奖率17个百分点,体现了海淀区新任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在新形势下,海淀教育急需一批适应素养导向、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影响力的领军教师。为此,2024年海淀区制定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通过区校协同,有序衔接、压茬推进,加强高层次教师梯队建设。 今年,助力优秀教师快速成长的优秀种子教师项目、未来名师成长计划、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以及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等项目也都有新进展和新突破。 2024年10月30日,首批374名优秀种子教师历经三年的培训学习正式结业。这些学员已有123人实现了职称晋级、182人实现了骨干晋级。11月20日,第二期优秀种子教师项目启动,401名学员覆盖了中小幼全学段所有学科,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占到学员总数的91.5%。 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在2024年新启动的第六期导师制研修班培训新增添了特级种子教师培养,特别接收了一定比例的博士研究生学历学员和任职时间较短的优秀青年教师学员,促进导师团队中的市级学科带头人从优秀的“示范型教师”成长为卓越的“专家型教师”。名师工作站一直着眼于高层次教师培养,推动了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分别向示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发展。

“梯队式”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激发优秀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需要优秀的书记、校长以及中层干部作支撑。目前,海淀区根据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针对优秀青年后备干部人才培养的“优青班”、教育人才创新培育工程、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新任校长培训、“双名”工作室、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等进阶式、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为了培养一支与区域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优秀书记、校长队伍,海淀区今年10月启动了新一期名书记、名校长工作室(简称“双名”工作室)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优青班”)。43名学员经过学校党组织推荐入选了新一期“双名”工作室,21名学员经过笔试和面试入选“优青班”,区教育党校将对这些学员开展为期两年的系统培训。 据介绍,“双名”工作室遵循书记、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结合入室学员特点和培训需求,坚持高端引领与实践取向相结合,通过个性化指导、现场教学、课题研究、读书自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上一期已经开展了100学时的培训。“优青班”项目突出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领导力的培养,首期设置了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班型的培训,两年共设200学时。 为了促进书记、校长办学治校能力的跃迁升级,海淀区持续推动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工程,第二期培训班于2024年6月开班,30位学员将通过3年的学习成长为海淀区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首期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工程于2019年启动,参训学员共33名,其中已有5人走上了学校书记、校长的岗位,10余名中层干部成长为校级干部。 “双名”工作室、“优青班”、创新班项目是海淀区培养教育家型干部队伍的创新举措,也是优秀青年干部专业成长的重要孵化器。目前,海淀区已经形成了“优青班—创新班—中青班—新任党政正职班—‘双名’工作室—办学实践研讨会的教育家型校长培养”的干部培养链条,为干部专业成长、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育强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海淀区还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校级副职和中层干部管理办法》《海淀区教委所属事业单位干部职数设置意见(试行)》《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后勤干部管理办法》等干部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多途径助推人才脱颖而出

在教师待遇方面,海淀区充分利用已制定的关联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超岗聘用、骨干考核、集团化办学人员经费奖励激励等政策,提升教师创造力与幸福感。2023至2024学年,海淀区制定并实施了《正高级教师岗位晋升实施细则》,设置了正高级专业技术三级、二级岗位,畅通了教师职业晋升渠道,为持续发挥高端教师辐射引领作用和提高高端教师待遇提供了切实的政策保障。 在一系列实招、硬招的助推下,海淀区一大批优秀干部、教师脱颖而出,更好地担起了筑梦育人、教育报国的责任。在今年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海淀区3位教师和1所学校收获了荣誉。中关村三小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八一学校教师黄虹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中关村中学教师马珏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农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王军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为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海淀区举行了“弘扬教育家精神,铸就新时代师魂”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大会表彰了获得全国和北京市荣誉的1家单位和43名个人,为46名“健康工作40年”教职工颁发荣誉证书。大会还从区级层面表彰了10名最美援助干部教师、39名义务教育学校交流轮岗优秀教师、137名优秀“四有”教师标兵、743名优秀“四有”教师和376名育人先进个人。几位教师分别代表教龄为10年、20年、30年和40年的教师发言。 会上,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希望广大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弘道追求,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关注教育理论创新,不断刷新知识结构,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为牵引,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模式。 按照区域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海淀区将新培养10名海淀教育名校长、10个海淀教育名家或群体,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98%,高中阶段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55%以上。目前,区域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基本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

手机扫一扫
移动端观看分享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