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郭喜青:好心态教育好孩子

时间:2022-08-22 14:23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5月21日,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第十七讲在海淀教育云课堂直播。此次大讲堂活动由海淀教科院科研员庞奕主持。

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第十七讲的主讲者,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市教委特聘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郭喜青。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和家庭教育,曾多次参与教育部、全国妇联、文明办、省市教委等部门有关教育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1项,参与课题研究21项,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教材16部。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好心态教育好孩子”。讲座中,郭喜青通过引用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从教育心态决定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决定教育后果、家长常见的几种不良心态的表现及原因、如何调整家长教育心态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过度焦虑、急于求成、期望过高、期待完美、牺牲自我都会影响家长的心态,孩子承受重压,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进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听一听郭喜青对一些家长心态的分析以及调整建议。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属于样样都做得很好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的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越是学历高的家长,对家庭教育越重视,也越自信。所以每个父母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重科学、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懂得教育规律、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

家长教育心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带有“家缘性”。心理学认为,个人心理素质的形成很关键的是取决于儿童时代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这四种心态,家长需要注意——

过度焦虑,过分担心

主要表现为夸大危险,设想不良后果。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孩子百般呵护,对孩子过多的限制。

过度焦虑产生的原因

知识经验不足

高焦虑的个性

精神生活贫乏

过度焦虑的危害

1. 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2. 行为上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限制孩子正常、必要的活动和交往,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学习、锻炼和发展机会,形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缺乏想象力和开拓精神、依赖性强等个性品质。

3. 对孩子的高度关注,造成孩子自我重要感过强。

4. 让孩子形成过度焦虑的思维方式。

心理调整方法:丢掉惧怕,充实内心

1. 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2. 自觉学习儿童教养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3. 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急于求成→缺乏耐心

即无视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期望对孩子的教育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表现为望子成龙心切。

急于求成心态形成的原因

名利思想、虚荣心

媒体宣传的影响

缺乏科学的儿童教育观

急于求成的危害

1. 盲目进行早期教育,功利思想严重。在方法上不考虑儿童的特点,生搬硬套、成人化等,扼杀孩子的兴趣。

2.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占,没有时间或被拒绝与父母谈心聊天,甚至没有时间与同学、伙伴游戏、交往。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爱心,亲子关系淡漠,由于感受不到爱所以不会爱,由于没有交往的经验所以不会交往。这样的孩子常常内心孤寂,缺乏热情,终形成闭锁狭隘、冷漠自私的个性。

3.急于求成心态支配下的家长,往往有意识地限制孩子必需的实践活动,家长的严格监督容易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怨恨、反抗,甚至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和反社会行为。

4. 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盲目进行急功近利的“造才”教育,反而会使孩子失去智力发展的机会。

心态调整方法:找回平常心

1. 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考虑子女的教育。懂得社会发展既需要高层次的尖端人才,需要文化娱乐,更需要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一颗平常心。

2. 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3.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尊重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

期望过高→攀比心

追求完美,提出孩子力所不及的要求或无视儿童间的差异,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并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时常为子女的前途担忧。

要求孩子在所有方面都只能高人一等而不能稍有不及,只要发现孩子在某方面有差距就迫不及待地设法追赶。

有此类心态的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十分敏感,这些往往是他们情绪波动的焦点。

期望过高心态产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目标理想化

对全面发展的片面理解

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竞争

期望过高的危害

1. 产生自卑感

2. 形成急功近利、图慕虚荣的个性

3. 影响亲子关系

心态调整方法:找回欣赏心

1. 用欣赏的心态看孩子,认识到“孩子是自己的好”。

2. 用积极的心态看孩子,从关注“短板”转变为关注“长板”。

牺牲自我→自己缺乏进取心

表现为一切以子女的学习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为子女服务,凡是能为子女做到的都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认为子女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

自己在各方面则得过且过,甚至放弃进步的机会,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子女面前问心无愧。

牺牲自我心态产生的原因

缺乏进取心。有些家长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面前,缺乏优势和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远大的抱负,放弃自我建设和提高,而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传统的依附性。有些家长传统思想严重,依附心理和配角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家人和孩子永远第一,自己的事业、前途和爱好永远第二,所以在帮助子女成材的问题上毫不含糊地牺牲自我。

牺牲自我心态的危害

1. 影响独立生活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2. 致使子女不懂得尊重父母。

3.父母的牺牲让子女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对不起他们”,感受到沉重的压力。

心理调整方法:找回自我

1. 中小学生的父母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是发展自己,贡献社会的年华,放弃自己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

2. 子女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的过程和体验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3. 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父母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顽强追求等行为,本身就是对子女的无声教育。父母有自我,孩子才能有独立意识。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