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秋季会讲开讲啦!

时间:2022-11-22 15:12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9月28日,孔子诞辰2573年纪念日,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秋季会讲。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介绍了“海淀家长学校”系列课程的意义——

海淀区近年来开设了“海淀家长学校”系列课程,借助海淀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优势,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为广大家长持续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宽视野的家教支持和服务,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程培训为基础、以专职及志愿者队伍为运作实体、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创新为载体的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 。

海淀教育将切实贯彻“双减”政策精神,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的工作要求,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有效提升干部教师家庭教育辅导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和成果,持续促进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建立“海淀家长学校”的工作方案》,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科研力量针对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以本次会讲为契机,正式发布了“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纲要”,标志着海淀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走上科学规范之路——

此课程纲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海淀教育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系统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框架和课程体系。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全面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工作依据。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分享是本届会讲的重要议题,多位学者奉献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与参会干部教师就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融合发展,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家和万事兴,子孝人伦正

家风看世风,此淳彼亦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表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把家训作为社会教化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重读古人经典家训,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累的独特智慧,是新时代立德树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立德树人在明明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殿卿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育德有三个内容:第一是道德品行,第二是思想观念,第三是政治素养。这三个内容是递进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德育的内容、目标和途径要相通,相通的途径要以优秀文化为根,中华经典为魂,传统节日为体。现在学校成为主导,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

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谈到,价值观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父母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多地要看长远利益。“爱之不以道,是所以害之也。”所谓“道”,所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就是要敬德、养德。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人格修养,人格修养是扎在土壤里的根基,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

海淀区培英小学书记、校长祝莉娟和北京一零一中副校长刘子森也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祝莉娟表示,我们要针对新时代下家庭教育的实际,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家长配合学校”的常规思维,从家长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不断探索新时代下的“家校合育”方式。培英小学基于“智·乐教育”下的家校共育模式成效显著,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各教育主体的智慧发展与生命成长。

刘子森重点介绍了一零一中家校共育的工作特色——学校引领下的家长导师制度,即在每个班级聘请5到10名有能力、有热情、有意愿、有时间的家长作为家长导师,引领学生开阔眼界,基于社会不同行业领域给予职业规划指导,把高需求变成高供给,挖掘丰富的家长资源,让家长也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导师。

此外, 8位来自海淀区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干部、教师代表就家庭教育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论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不论从学区层面还是学校、教师层面,都表现了海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多样性、灵活性与专业性,展现了海淀教育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家校社同频同向共育中华英才的工作特点。

会议现场,专家学者与海淀学校干部、教师代表就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融合发展,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展开深入讨论,超过6500人通过线上参会的方式分享了会讲成果。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