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定海神针”——

时间:2022-12-02 15:58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系列讲座的举办旨在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培养孩子,使区域系列化家长培训活动不断深化,形成区级-学区-学校三级联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构建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11月26日“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第三十四讲播出,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上官芳芳主讲,讲座的主题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不焦不躁稳步育儿》。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次讲座的精华内容吧~

一、家长要做定海神针

孩子在求学的每个阶段开始时,都会经历一个适应阶段,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在适应新阶段带来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挑战时,情绪难免有起伏。越是年幼的孩子,越需要家长的帮助。

以刚入幼儿园为例,当孩子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的情绪时,家长朋友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上述例子中,有一些沟通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到孩子,例如用幽默化解烦恼、理性观察孩子的变化以找到积极的部分、以身作则从而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不过,如果经常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尤其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表露出伤感,长时间下去会不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不仅在幼儿园,在小学、中学也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每一次挑战的应对,都是一次成长机会;但是,也可能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而带来较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们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要努力做孩子的“定海神针”。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做家长的成年人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值得珍惜,值得挑战。

若要做好“定海神针”,关键在于“定”,有确定的育儿目标,是做定海神针的前提。

二、依靠坚定信念 趋近育儿目标

我们常说“知信行”,知道了一个知识点,并且相信它,才可能进一步去实践它。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模式:“知-行-信”——有些很好的内容,因为没有被付诸实践,而被我们忽略了。因为实践出真知。

育儿目标的确立,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在每位家长心中,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树立的。信念不只是知识,而是对一些规律的坚信。恰当的育儿信念一旦形成,将成为稳定的航标,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将不再焦虑。

如何确立恰当的育儿信念呢?建议家长从两个方面汲取营养——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做科学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现代的儿童发展心理学,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供了很多关于儿童发展的规律。建议家长们通过浏览中国知网的摘要、一些科学心理学的公众号等,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尽管研究结果不是绝对正确,“科学”并非正确的同义词,但是,当前的很多研究结果已经足以为我们提供丰富而有益的参考资料。当我们带着这些研究成果,反观中华文化时,会发现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早已言简意赅地道出育儿目标的核心内容,朗朗上口,历经千年而不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提示

1. 仁爱之心是育儿的长远目标

四书之首《大学》开篇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具备的学问的最高目标是“仁”。在育儿的话题下,通俗来讲,可以借助屠格涅夫这句话:“全靠爱,生命才得以团结和进步。”

当前的“双减”政策,正是希望全社会一起努力,让教育走向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方向,要提高对儿童人格健康的重视。家长朋友们可能会说,最终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后面我们会分享相关内容——人格健康是学习潜力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

2. 爱自己与爱他人相辅相成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过多强调过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发展心理学源自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自尊心,但也有过度重视的现象。基于当前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可以说,过度重视儿童自尊心,其实也是误解了现代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想要传递的信息。

爱护儿童,与引导儿童尊重他人、爱他人,是相辅相成的。最近的两个关于在学校或公共场合发生的儿童之间的冲突的报道,大家或许也有关注。两件事情都是儿童之间的小冲突被酝酿为成人之间的大冲突。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适应周围环境时,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有待改进。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家长对于育儿目标的理解。简言之就是,到底怎样做才是保护我的孩子?带着孩子去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学会通过沟通,换位思考,以仁爱之心,爱己爱人,理性解决冲突,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才是真的在点点滴滴为孩子积累人生财富。

建立良好的作息、卫生习惯,有利于抵消很多不良情绪,是自爱自重的一个简单实践途径。

首孝悌,是家庭内部的和谐;次谨信,是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和谐;泛爱众,是孩子在更大社交范围中达到的和谐。“仁爱”在我国传统经典中存在已经上千年,是我们确立育儿目标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朝着“而亲仁”的目标引导孩子,孩子才更容易有稳定的情绪,才能自然而然做到“有余力、则学文”。在具体到学科知识方面,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有老师可以帮助到孩子。但人格健康这个育儿目标,离不开家长的点滴引导。

四、现代心理学研究给我们的提示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科学育儿的基础。《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借助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育儿目标分解为有“先后”顺序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关注孩子的安全需要

包括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感。这需要适应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健康教育,更需要一个大的和谐社会的环境。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宏观系统(例如社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之重要性。因此和谐社会关系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而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来创造。

第二层次 关注孩子对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是很顽强的基本需要。在孩子与他人的直接互动中,最重要的情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和谐家庭与和谐校园有助于培养自爱、爱人的孩子。

第三层次 关注孩子的自尊需要

培养孩子自尊的方面,分享三个方面——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理性思维和提高抗挫折能力,在不断地适应各种挑战的过程中积累孩子的韧性,从而培养恰当的自尊。所谓恰当的自尊,就是既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自大。推荐给家长朋友们一本书《超越自卑》,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

第四层次 每个孩子都有对美与创造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每个孩子内心固有的潜能。要让这些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需要创造“有余力、则学文”的前提。

五、2至12岁 十年磨一剑

1. 顺其自然

家庭教育中的顺其自然,可以被理解为是循证家庭教育,让科学证据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

顺其自然,不是顺着孩子的情绪。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又或家庭成员教育理念有较多不一致,是无法实现顺其自然的。

顺其自然,是顺着儿童发展规律,是顺着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

2. 以抑郁症状的发生机制为例

当代心理学家认为,各种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可能植根于学龄期,所以有必要探究儿童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内在本质,并建议从7-12岁开始研究。但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曾出现过2岁就发生精神症状的案例;有心理学研究发现,2-3岁时的自我认知与儿童的自尊发展有关。因此,“2至12岁,十年磨一剑”,这是推荐给家长朋友的一个重要观点,希望我们能够在最关键的10年里帮孩子打好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

但同样要强调的是,即使错过了2-12岁这个阶段,如果家长意识到之前对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视不够,那么,从现在开始一点也不晚。重视总比不重视好,现在开始总比从未开始要好很多。没有一个人可称之为完美家长,不苛求自己完美,不言悔,只追求不断进步和成长。

消极归因方式是目前在儿童中研究最多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消极归因方式可以解释为,儿童倾向于将负性事件解释为自身能力缺陷、推断负性事件将引发其他不好的结果、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全局性的和稳定的原因。

儿童的消极自我认知被认为来自重要他人(例如父母、老师)对儿童能力的消极评价。

抑郁时的冗思(即情绪性冗思)给出了定义,“反复思考自己的抑郁症状及其原因、意义和后果”。情绪性冗思的个体不能够采取任何积极的行动以减轻其症状或改善其境况。一些研究指出,冗思反应方式在7-10岁即出现。

总结

我们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不断吸纳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做科学研究的“消费者”。在家庭中和谐的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家长依次关注孩子的身体素质、人格发展和智力发展,尽量抓住2-12岁这个关键的人格发展关键期。即使没抓住,从现在开始必定比从未开始要好很多。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