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农大附小:美育与教学的浸润与融合,看这里!

时间:2023-09-22 09:20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联合主办的 “农·和”文化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现场会在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举行。

滑动查看

本次会议是“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2023海淀区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学校现场会第一场),是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群体课题《中小学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学校成果汇报会。会议采用了“线下+线上”方式展开,到场观摩研讨共200余人,在线观看2000余人次。会议由学校副校长丁保龙主持。

百人诵读“农和赋”、动感篮球、书法课《藏在“春”字里的美》......美育与教学的浸润与融合会产生什么奇妙的火花?接下来,我们一起到现场看看吧~

美育展演•感受特色美

农大附小校园文化巡讲员引领与会嘉宾行走校园,感受富有学校特色的“农·和”校园文化,“一静一动”之间,朗诵、榜书、篮球等学校特色课程展演跃然眼前。

课堂美育•体验探索美

与会嘉宾与观看直播的同行深入课堂,体验线上线下课堂教学共20节,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及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各学科教师展示了在研究学校子课题的过程中,在教学里进行美育的浸润与融合的方法。

书法课是农大附小打造高质量美育课程的一个样本。六年级老师李玉玲的书法课《藏在“春”字里的美》,从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诗游戏开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这些含有“春”的名师名句,引入到书法大师颜真卿的代表作,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介绍“春”的多种字体,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带领孩子们从各种角度领略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书法之美。

现场课展示过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建龙、北京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主任方麟、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教研室主任张站立、海淀区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孙京红、海淀区中学音乐资深教研员李金祥、海淀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玉兰、中关村三小主任郭金贵、海淀区书法兼职教研员耿国华进行了现场评课。

共话美育•憧憬和谐美

本次现场会针对各课题校在美育体系构建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困惑、学校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进一步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机制,给出了可借鉴的探索思路与实施办法。

农大附小校长赵建军汇报了学校基于“农·和”文化的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情况,从美育体系研究背景、美育体系构建、未来规划等方面,分享了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学校子课题负责人代表赵娜、老师张玉红、主任陈梅分别以“‘寓美育教 向美而读”’学科教学研究”“‘化美于心 践美而行”’教师个人成长”“‘以美笃行,和美致远’ 教师团队建设”为主题,分享了学校美育体系的研究实践过程。丰富的主会场成果展示充分体现出学校在科研引领教学、美育践行课堂、课题助力教师成长、美育融入团队建设等方面扎实的工作,为基于学校文化构建切实可行的美育体系开辟了新路径。

“农·和”美育体系的研究背景

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同时也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农·和”文化为引领,充实与丰盈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建构起基于“农·和”文化的、纵向贯通各学段、横向融合多学科的美育体系。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涵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努力造成多元融合、多措并举的育人体系。

基于“农·和”文化的美育体系

美育理念:“和合与共”与“向美而行”二者相互促进,循环滋养。“和合”思想既强调“以和为贵”,又充分尊重“和而不同”, 相互尊重、彼此相融、和谐共存。美是时代的召唤,向美而行,不是为了让少数人掌握“一技之长”,而是希望学校能持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学生创设美育环境、打造美育平台,从而润养学生美的素养、滋养学生美的心灵、涵养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美的创新力。

美育目标:根据1-6年级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从美育发展目标视角,延续学校“农·和”课程体系中的“根基课程”“生长课程”“绽放课程”以“感知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维度,确定不同学段的“4·he”美育发展目标,本目标的形成,将“提升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融入学校美育实践。

美育框架:将课程以“一个核心、六条路径、三级课程、四维评价”进行细分与实施,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文化的美育课程体系(俗称为“1634”美育框架):以学校“农·和”文化为核心,通过“管理、文化、环境、学科融合、活动课程、家校社协同”六条路径,最大化激活综合美育能效;“三级课程”指学校从小学“低学段·萌芽美、中学段·展叶美、高学段·花序美”,“四维评价”指学校整合不同课程,结合阶段性发展目标,将其整合、划分为“禾·感知美”“核·表现美”“合·鉴赏美”“和·创造美”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与学生对话,生发学校办学理念;与成长对话,阅见未来、爱润幸福;与教育对话,聚焦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实施路径:借助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群体课题《中小学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提供的新视角,农大附小确定了六条美育实施路径:文化美育、管理美育、环境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美育、协同美育。

美育评价:农大附小打破原有各领域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形成了“农·和”评价体系。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工具多重化”来设计学校美育体系的评价要素、量规量表,以及评价指标。

“农·和”美育体系的未来规划:以美化人,营造美育氛围;以美治校,强化美育管理;以美施教,提升美育素养;以美启智,夯实美育基础;以美悦心,丰富美育活动;以美协同,建构美育智库;以美为媒,推进美育发展。

专家点评环节,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吕鹏充分认可了农大附小美育体系构建中的实践工作与经验分享,肯定了学校以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群体课题《中小学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为依托,从学校层面开展的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美育研究与探索的学术成果。他表示,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农·和”文化特色的美育体系,在学校美育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海淀区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赵方军表示,农大附小作为基础教育中美育落地的先行者,展示了一场精彩、高品质的美育成果现场会。学校美育体系的形成,不仅使学校实现美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基本目标,还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品质,有力推进了海淀区的区域美育建设。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表示,农大附小坚持30余年的书法教育,为学校以美育为抓手进行体系构建打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本次美育现场会呈现出的书法、篮球、诵读以及各学科融合美育的特色课程都建立在多年的积累之上,无不体现出“育人”要义。学校在基于“农·和”文化的美育体系引领下,扎实推进美育研究,深入探索美育教学规律,打通学科壁垒,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各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因子”,寓审美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和实践活动,使美育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她希望,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美育化德”和“以德润美”的双向统一,期待着学校未来取得更多更好的育人成效。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