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育背后的校长委托课题
海淀教育具有开拓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特点,科研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校长委托课题是海淀区教育两委委托校长做的课题。该类课题对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与突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与办学质量提升,带动和引领更多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发挥着重要作用。校长委托课题的设立与开展,有助于校长深度思考教育问题,帮助校长走上教育家办学的道路。一批校长积极从事教育科研,为我区学校教育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海淀教委赵建国副主任
校长委托课题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是校长(书记)牵头;其二,是聚焦海淀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其三,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聚焦本校发展。校长委托课题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让教育思想落地生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校长们要把“是什么”的上位要求,转变为“如何做”的行动策略;其二,是助力校长队伍建设,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校长们经历了“基于经验做事情——基于研究想事情——基于研究做事情——基于研究说事情”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恰好与了教育研究的过程吻合;其三,是让校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从而保证办学思想正确,保证学校发展道路正确。
——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


10月30日,海淀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立项校长委托课题集中结题鉴定会如期举办。
本次会议专门针对35项校长委托课题,进行集中结题鉴定。根据校长委托课题研究内容的不同,本次集中结题鉴定会分为“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研究小学组”“学校发展研究中学组”“课程研究学前组”“教学研究学前小学综合组”“课程研究小学组”等五组。结题工作以“陈述+答辩+修改”的模式进行,专家从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难易程度、应用价值等五个维度,对相关课题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课题负责人将对结题报告再次修改,提交“海淀区科研管理平台”完成最终结题工作。
35项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相关学校的教科室负责人、对课题研究感兴趣的海淀区其他学校校长和教师们,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教科院、北京教育学院的十位专家,海淀教委赵建国副主任、吴谨副主任,教工委书记助理陈岩副校长,区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区教委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组成了本次结题鉴定专家组。
校长们在研究什么?
35项课题涉及学前、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囊括党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传统文化、学科教育、教育评价等研究内容。
关注教育政策的热点。如农大附中王军校长的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关注核心素养的评价;育鸿学校杨红霞校长的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的策略研究》,关注中小衔接;北航实验学校吴鹏程校长的课题《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北航实验学校为例》,关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贯通式培养模式。
聚焦区域规划的重点。如,永定路学区管理中心王红艳主任关注整本书阅读,课题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关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课题为《“真实的学习”—中关村三小学校教育实践研究》。
尝试破解学校发展的难点。如信息管理学校董随东校长,意识到职业学校的发展瓶颈,课题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职学校综合改革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为例》;交大附中马志太书记,关注新时代党建模式,课题为《创建交大附中“融和•引领”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探索构建课程体系的源点。如,中关村中学苏纾校长,深入挖掘学校特色理念,课题为《基于学校特色理念的课程建设行动研究》;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支秀平园长,关注主题活动课程,课题为《构建体验式生态主题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努力透视教师成长的痛点。西颐小学尹丽莉校长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课题为《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策略研究》;上庄科技园区幼儿园张春晖园长,关注新任教师专业发展,课题为《促进幼教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中关村四小李晓琦校长,关注教师领导力问题,课题为《中关村第四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海淀区实验小学赵璐玫校长,关注信息技术带给教师们的变化,课题为《通过“微课”介入下的教研方式的改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助力学科教育的落点。如,五色土幼儿园田玉玲园长关注图画书的作用,课题为《以故事图画书为载体建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人大附小郑瑞芳校长,一直关注语文教学,课题为《教育供给侧背景下,语文课程乐教乐学的实践研究》;双榆树一小丁凤良校长,坚守一线教学,课题为《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案例研究》;明天幼稚集团王洪云园长,关注幼儿语言发展,课题为《以幼儿园语言活动为切入点,探索提升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校长们的研究结论是什么?
针对核心素养的评价问题,农大附中王军校长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发现本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改革方案的落地及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中的着力点,总结归纳出具有校本特点与普适性地的评价行动实施方案。
针对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培养的问题,北航实验学校吴鹏程校长认为,教育衔接本质是对现代学制反思后的重新建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选拔和育人直接寻求新的平衡,需要打通甚至重构现行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对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重新考量。
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困惑与需求,永定路学区管理中心王红艳主任确立了“导读课”“阶段推进课”“总结提升课”三种不同阅读阶段的基本课型,提炼归纳了“预测”“概括”“统整”“联结”“闪回”“重读”“视觉化”“线上导读”“圈点批注”“读写结合”“对照阅读”、“互文阅读”“跨界阅读”等十余种整本书阅读策略。
针对“面向未来,重塑学校”的使命,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带领自己的团队,创新育人方式,有机融合分科与综合学习的优势,实践真实的学习,构建了生态大课程实践体系,支持多样综合的学习方式。他们超越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创建新型教育组织形式“班组群”,解放师生的教育力,推动学与教方式的创新,形成积极多样的学习关系。
针对教师领导力建设问题,中关村四小李晓琦校长的研究表明,教师课程领导力在不同维度上发展存在差异,在教学技能、团队合作方面更有优势,在系统思考方面存在发展空间,教师课程领导力受到校长领导力、学校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李晓琦校长研究怎样引导教师形成清晰自身的课程意识,协助教师依据反思框架,发展团队与教师个人的课程领导,推动中关村第四小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启发同类学校的课程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
关于初任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五一小学陈姗校长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等研究手段,走进3位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勾画出初任教师在专业道德方面、专业知识方面、专业技能方面的发展路径。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北科大附中王世东校长依托“道德学堂”,以“国学涵养道德”,开展教学模式研究,丰富教学内容。永丰中心小学陆鸿平校长通过四个创新性转化途径和研究策略,建立校园学生传统礼文化学习、传承活动文化园地,构建了“四敬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
针对语文教学,人大附小郑瑞芳校长,带领团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改变以往语文书即全部语文教学内容的情况,补充校本学习资源,丰富教育供给侧,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为乐教乐学提供保障。她们由研究单向关注教师“怎么教”转变为研究基于学生“如何学”进而关注教师“如何教”的双向教与学模式,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
关于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教院附小王忠惠校长,立足本学科本质,通过阅读课程标准、文献及教材等相关内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建构了学校图书馆课程体系。
校长们承担课题研究的意义何在?
35位课题负责人带领自己学校的研究团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工作品质,在提升工作品质中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他们把书写结题报告的过程当作提炼学校亮点的过程,用心书写结题报告,精心准备汇报发言。
在结题鉴定会上,35位课题负责人用精炼的语言、翔实的资料,全面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他们的精彩汇报也被结题鉴定专家们认可,结题鉴定专家们高度认可35位校长们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深入细致的研究过程。专家们普遍认为,课题研究能带动学校逐渐实现学术引领的发展方式,校长们的身先示范能带动老师们的积极研究,相关课题的研究结论不仅能解决课题负责人学校的“痛”,更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专家们希望课题负责人深入挖掘和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继续借助课题研究助推学校以更快的发展速度走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集中结题鉴定是学校发展的新起点。经过结题答辩,很多校长深有感触,在专家和领导们的高位引领下,他们不仅全面审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还意识到了下一项课题研究的新起点,寻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新方向,明确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新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