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应该教什么?九位专家现场解读——

时间:2023-10-13 09:24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筑牢文化根基 赋能思政教育——敬德书院秋季会讲”。

此次会讲旨在积极引导海淀教育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筑牢青少年中华文化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启智润心,构筑时代新人的信仰之基、智慧之识、实践之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基赋能。海淀区“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课题组的七十余位教师现场参加活动。

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 需要筑牢中华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挖掘、持续聚合、科学结合和巧妙运用。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颖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应当传承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思政课”底蕴,切实发挥铸魂育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认识理解社会与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

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负责人 田圆

思政教育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新时代不仅需要一批引领时代的教育家,更需要无数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一线教师。要重点做好教师素养提升工作,努力为教师提供丰富、切实的研修课程和交流互动场域,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工作实际,提升研修效能。“榜样”是可以看得见的旗帜,是能够摸得着的标杆。要树立更多的育人榜样,激励教师向优秀者学习,向优秀团队看起,不断激发教育教学实践创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 申军红

作为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提升师德与育德能力。要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学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学科育德是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是师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育德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抓住课堂落脚点,创设真实情境,关联学习与做事做人。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 戴熙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疏通知远,既要疏通过去和现在,更要知远未来,由此建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信仰,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澎湃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跨学科、跨学校协同创新。海淀区作为北京市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和实践研究示范区,希望能够发挥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机制创新,产生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实践成果。

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 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需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指引,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坚守和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孙福万

孙福万以《从“第二个结合”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题做主题发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第二个结合”的典范,其中很多思想都是来自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把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要理解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义上的中国,更要理解文化意义的中国、社会主义意义上的中国。要充分意识到“第二个结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领域、各方面,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结合”尤值注意。广大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第二个结合”,并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具体贯彻、大胆尝试。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任俊华

胸怀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情怀的体现。“天下”并不以地理为界,不囿于一地一国,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天下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宏大格局的文化建构,凸显出平等包容的东方思维。教师应对传统天下观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取中华传统天下观的智慧,学习古圣先贤选贤任能的方法,为国家培育人才注入文化动力。坚持胸怀天下,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夯实师生文化的根基;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王学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路径与有效工具。 “两创”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其次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更多关乎文明赓续的倡议,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五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让新时代的思政教育 在海淀大地上活起来

思政教育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时代特点,紧贴学生实际,准确把握各学段育人目标、内容、方法等核心要素,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和协同机制。

清华附小副校长、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 梁营章

清华附小思政课团队立足课堂,坚持儿童立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科协同育人的一系列举措。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守三尺讲台,守好思政课主阵地,在课堂小天地的变革中发挥思政课关键作用;其二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主题教学为统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引导学生形成日常化、具体化、可视化的行为表现;其三通过家校社联动,形成和建构思政育人共同体;其四以阅读、体育和文艺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思政教育载体,深入开展讲好中国好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并不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大附中政治教研组副组长 王莹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首先是要回归传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其次要回应现实,讲深、讲透、讲活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实践做法,做到三个融合,即与思政课教学实践融合、与学科实践活动融合、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

会场外,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同步进行。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