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等文件精神,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入发展,11月6日,北京市“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召开。

本次会议聚焦“协同·融合·创新:迈向跨学科学习新生态”这一主题,汇聚全市教育同仁,共探育人方式变革。大会由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跨学科与研学课程项目负责人王禹苏主持。

研讨会伊始,六节跨学科课堂展示与六场说课分享同步开展。来自首师大实验小学、首师大附属定慧里小学、海淀区六一小学,首师大实验小学永丰分校的教师,分别以《让文创产品“动”起来》《阳光古建》《一米菜园》《小白果未来舱》等为主题,呈现了学科融合的生动实践。

课堂中,学生协作探究、角色融合,展现出跨学科学习带来的素养提升与思维突破。说课教师围绕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与逻辑进行了深度阐释,分享了项目化学习的思考与收获。与会专家为每一堂课程进行专业点评,为项目设计与教学实施提供了精准指导与理论提升。
大会交流环节,在学生精彩的合唱、舞蹈与“角落课”展示中开启,展现了跨学科学习的活力与温度。
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科长李巍为大会致辞,他表示,首师大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秉持课程引领未来的理念,推动跨学科学习,从区域统筹走向校本实践,从示范引领拓展到全面推广,让跨学科学习逐步从理念变成行动,从试点变成常态,这不仅是落实海淀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将“国家所需、首都所担、海淀所能”转化为小学所为的深入实践。他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方式,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集思广益,碰撞思想,一起探索育人新路径,让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据悉,系统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海淀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工作五年规划》中的研究项目之一,海淀区作为首批实验区成员,已经开展了众多跨学科学习任务的深入探索。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肯定了首师大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成效,她认为,集团各校注重真实情境,学生以问题为引擎,自主学习、迭代探究,经历“发现—分析—解决”的完整闭环,让核心素养在真实任务中拔节生长。

吴颖惠还分享了海淀区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研究的有益经验。她表示,跨学科学习旨在让孩子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深入的同时,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宽广。未来,希望更多的小学参与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中,探寻跨学科学习发展路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贡献力量。
海淀区教科院教研员刘晓宇以《区校共研 学科互联》为题,从区域统筹、区校联动、区校共研等三方面,系统阐述了海淀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实践探索,分享了课程开发与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实践成果,以问题为锚点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方法,促进师生理解与具体实践。

首师大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艳作主题为《跨学科学习新生态:一核多元 和而不同》的主旨报告,系统阐释了集团以“同频+异彩”的战略布局和“三融三创”的实践模型,实现多校联动从“简单组合”到“生态融合”的深刻变革过程,充分展现了集团内以素养为核心,融合创新,注重实践的育人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孙铭明带来的微讲座,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质量评估》为主题,从理论层面厘清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方向。她强调,跨学科学习的核心是要理解素养导向的学习本质,即“跨学科学习要有真实的挑战”“跨学科学习要有直面挑战的学习和探索过程”“跨学科学习要有体现学习新理解的项目成果”,希望全体老师能够认真做好跨学科学习的反思性评价工作,促进素养在真实的课堂中发生。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李敏表示,在大小协同联动的过程中,大学发挥科研引领优势,助力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她充分肯定了首师大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做出的创新实践。她认为,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要以多学科围绕真实问题展开,让孩子进入主题学习情境之中,沉浸式理解多学科内容,推动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准确的育人初期战略目标。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二室主任江峰认为,首师大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跨学科学习开展得深入且扎实,为区域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他表示,跨学科是一种集“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为一体的育人学科,是基于知识整合的一种课程体系(课程群),是一种多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双向共赢,他希望教师们能够不断学习理解,提升教学方式和课堂质量,助力学生的多元化成长。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区域协同、共谋发展的深度对话。未来,首师大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将继续深化跨学科学习新生态建设,助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