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 宾至如归

宾至如归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宾客到了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宾至如归”其实是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成语,但是这个成语背后啊,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大臣子产出访晋国,可是晋国摆架子,没有去迎接子产。子产就命令手下把晋国宾馆的外墙给拆了。晋国的大臣去责问子产,而子产义正言辞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说:晋文公在世时,宾客来到晋国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可现在诸侯宾客带着宝物前来朝会,你们却让宾客住在奴隶住的房子里,接见也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期待尽快见到晋国国君,进献上郑国的礼物,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显现出来,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自然也愿意把围墙修好再回去。晋平公知道自己理亏,于是举行隆重的宴会,宴请子产,并修复了宾馆的围墙。“宾至如归”这个成语最早是子产用来形容晋文公待人周到的,而现在则用来形容招待客人亲切周到。

2013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题为《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这句古语。讲话原文:中国有句话叫“宾至如归”,说的是客人到了一个地方,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来到墨西哥,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中墨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这次前来墨西哥途中,当我透过飞机舷窗俯瞰浩瀚的太平洋时,仿佛看见几个世纪前那些满载丝绸、瓷器的“中国之船”正向着阿卡普尔科破浪前行;当我踏上贵国的土地时,又仿佛看见那位传说中的乐善好施的美丽“中国姑娘”正在普埃布拉传授纺织、刺绣技艺。我这次访问墨西哥,目的是深化友谊、扩大合作,同贵国领导人共同规划中墨关系的发展蓝图。【摘自新华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每一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精髓。

海淀教育秉承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在海淀教育网开设“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专题之“每日一句经典导读”。“每日一句经典导读”遵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遴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进行剖析与讲解,邀请社会公众人物进行领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