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期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故而可见文章的演变受时代情况的影响,文学的兴盛和衰废都和时代息息相关。

这句话啊,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说的。刘勰在他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理论观点。我们今天所学的这句话,就是刘勰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之一。 刘勰认为,文学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大多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政背景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时,还是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之中,如果影响足够大、足够深远,还会有可能开创一种文体,或形成一种文风,甚至引发一种思潮。在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必定会留下国家政治情况的印迹,保有某个环境下的特殊人文特色、社会概貌。从这些描述中,我们能够窥探甚至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 总而言之,文艺的发展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一个人想要真正了解某一个时代的具体风貌,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其中就引用了这句经典。讲话原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摘自新华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每一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精髓。

海淀教育秉承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在海淀教育网开设“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专题之“每日一句经典导读”。“每日一句经典导读”遵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遴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进行剖析与讲解,邀请社会公众人物进行领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