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汉朝的恩情本来浅薄,胡人的恩情反而深厚,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相互了解。可怜王昭君的坟墓已经埋没于荒草间了,还是有悲哀的琵琶曲流传至今。

这首《明妃曲》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描写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情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啊,只是这首诗当中的四句。王昭君是西汉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为长久入宫却难见皇帝一面,她最终选择了远嫁和亲。远走大漠的时候,车上坐着的全是胡人女子,王昭君因为语言不通,也没办法和别人交流,慢慢长路,她只能通过弹奏手里的琵琶,寄托自己的万般愁思。诗人刻画出了王昭君的深明大义,并细致描绘了她的心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弱女子身上坚强、有主见的一面。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引用了王安石的这句诗歌,讲话原文: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人生乐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应该更多面向人民。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发展,中非人民越走越近。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摘自人民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每一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精髓。

海淀教育秉承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在海淀教育网开设“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专题之“每日一句经典导读”。“每日一句经典导读”遵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遴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进行剖析与讲解,邀请社会公众人物进行领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