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逸周书-谥法解》
所以,高尚的品行得到美好的名号,细小的德行得到低微的名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中国有个词叫“盖棺定论”,是说一个人在死后,要对他的是非、功过、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与评价。选文中的“名”,以及标题中的“谥”,可以简洁明了地体现对去世者的盖棺定论。“谥”又称“谥号”,是要根据这个人生前的表现,参考《逸周书?谥法解》来定。既然评价可以有好有坏,那谥号当然也蕴含着褒贬。比如像文、武等字就带有赞美含义,代表人物有周文王、汉武帝;像厉、炀等字就带有批评性质,代表人物有周厉王、隋炀帝;还有的谥号温和、中性,不褒也不贬,表示这个人生前行为平庸、无功无过,如平、惠等字。另外在古代,谥号并不是皇帝的专属特权,一些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在去世后,也会被评论功过,由皇帝赐予谥号,比如古代文臣最梦寐以求的谥号就是“文正”二字,据说这是对文臣、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褒扬。虽说如今已经不流行追尊定谥,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要谨慎言行,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毕竟,功过对错都能被世人看在眼里,不是生死就能消解掉的,不能不在乎哦!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引用了这句古话。讲话原文:“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我说过,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希望广大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新华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每一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精髓。
海淀教育秉承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在海淀教育网开设“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专题之“每日一句经典导读”。“每日一句经典导读”遵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遴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进行剖析与讲解,邀请社会公众人物进行领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