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这个“仁”指的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能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能通达事理,也能让别人通达事理。
今天学习的这句经典,出自《论语?雍也》篇,它体现出孔子关于“仁”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这段内容的起因,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并且能拯救他们,可以算是有仁德了吧?”孔子说:“这岂止是有仁德,简直是圣德了!尧帝和舜帝这样的古代圣贤都很难做到呢。”紧接着,孔子又给子贡讲所谓“仁”,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要怎样做,于是就有了这句广泛流传的儒家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论语》原文中,紧随这句话之后的,就是非常经典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短短几句话,比较完整地表达出,孔子关于“仁”与人际关系的思考。一段和谐的人际关系里,离不开心中存有的“仁”的观念,其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应当就是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扶助,这样才能立己又立人、达己又达人。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中发表了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重要演讲。演讲中引用了这句经典,原文是:中巴要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帮助巴基斯坦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发挥走廊建设对两国务实合作的引领作用,以走廊建设为中心,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走廊规划和布局要兼顾巴基斯坦各地区,让发展成果惠及巴基斯坦全体人民,进而惠及本地区各国人民。【摘自新华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每一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精髓。
海淀教育秉承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在海淀教育网开设“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专题之“每日一句经典导读”。“每日一句经典导读”遵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遴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进行剖析与讲解,邀请社会公众人物进行领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