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十一》

做学问的正确方法,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真知,不思考就得不到真知。

这句话是宋代大儒程颐、程颢关于“学”与“思”关系的阐述。最早讨论学思关系的儒家学者是孔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我们应该把“学”与“思”有机结合, 不能偏废,一味读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上的意思而陷入迷茫困顿;而如果一味空想,不深入学习钻研,这也是行不通的。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人们才能够获得真知。在孔子眼里,学习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宋明理学的代表——程颐、程颢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点,认为思考是做学问之根本,思考可以使人睿智,而睿智是成为圣人的必备条件。孔子生活的时代,读书还只是上层社会的特权,接受教育会读书的人占整个社会的比重并不高,所以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同等重要。而程颐、程颢生活的南宋,科举制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都让读书成为一件越来越大众的事情,很多人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面对这种现状,二程对读书人提出了“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的告诫,针对那个时代的状况,他们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到了这句话。讲话原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摘自新华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每一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精髓。

海淀教育秉承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在海淀教育网开设“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专题之“每日一句经典导读”。“每日一句经典导读”遵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遴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进行剖析与讲解,邀请社会公众人物进行领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