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百鸟疑落仙境内,玉泉山下菜花黄。京西玉粒皇家赞,康乾觅种亲推广,万家敬畏黄云美,昆明湖畔稻花香。”伴着悠扬动听的《京西稻之歌》,海淀区中小学“三山五园”课程建设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
会议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区教育学会和北京市八一学校教育集团共同举办,旨在落实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做好教育系统承担的创建任务,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传播与弘扬“三山五园”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海淀区教科院和中小学开发的“三山五园”课程成果,展示教育部重点课题“利用地域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阶段成果;探索具有海淀特色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与实施策略,探寻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通过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双线并行”促进干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八一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沈军表示,“三山五园”是首都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是一座文化宝库。这里传统历史文化和新兴文化交相辉映,是独特而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高度重视这一文化资源对办学和育人的积极作用,将其有机融入了教育教学之中。
八一学校副校长徐洁解读了小学“走进圆明园“课程建设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课程选取“三山五园”中最具影响力的御园圆明园作为首个课程主题。在内容上,立足于圆明园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知识体系,拆解为若干模块,并巧妙融入到日常多学科的教学之中。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母校和家乡海淀的历史文脉,激发对于二者的情感与文化自信;同时,圆明园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了多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程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在文化遗产中探索科学、文化与艺术的一扇窗。
西苑小学校长李辉、八一学校副校长王华蓓分别介绍了小初高“三山五园”志愿服务校本课程的育人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评价方式、课程特色与创新点。八一学校副校长刘荣铁回顾了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开发建设“三山五园”系列课程的发展历程。在现场教学展示环节,八一学校小学部老师李华伟展示了题为“圆明桥韵绽芳华、向美而行凝匠心”的研究课,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老师滕朝阳分享了“香山叶正红”主题研学课例。
与会嘉宾认为,“三山五园”作为文化“金名片”,结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的整合实施,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是很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地域资源等,寻找文化进课程的支点和进课程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生活性、综合性、目标多元化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活动最后,大家来到八一校园京西稻种植基地,参观学生插秧京西稻的实践活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京西水稻种植收割是八一学校的传统活动,久居城里的孩子们对于水稻插秧充满了新奇,纷纷挽起裤腿儿下地插秧播种,真切地体验水稻的种植过程,也体味劳作的艰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八一学校教育集团将“三山五园”作为学生天然的实践活动基地,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对“三山五园”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传播,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三山五园”搭建了良好平台,在综合学、实践学、探究学、合作学的过程中,真正将“三山五园”课程扎实落地,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