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循大道,至万里。基于对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发展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判断,针对中华文明中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意义,从新时代新征程端详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12月12日,八一学校举办“纵古贯今、欣欣家国——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主题教研活动,进而呈现如何在一线课堂与教研中,牢牢把握“中华文明”这一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在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活动由初中道法教研组长余娟老师主持。
线上线下 共同研讨
此次活动由海淀区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共同指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八一红色联盟教育协作体共同参与。海淀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负责人、教育工委宣传科章军科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负责人、海淀进校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负责人、中教研赵岩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张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兰洋副教授,八一学校沈军校长、党委牛震云书记出席活动。陕西铜川照金红军小学、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北梁红军小学、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柳林小学、北京市健翔学校、张家口六中现场参会。同时,八一红色联盟思政共同体、阜平八一学校、杭州钱学森学校、杭州天长教育集团等兄弟学校线上参会。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场流程再造式的教学改革,更是一场关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工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自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如雨后春笋一般席卷中国思政教育大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一重大判断,犹如航标,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国育才 立德树人
八一学校沈军校长,对现场上级教研部门领导、人民大学师生、八一师生,以及线上来自全国20所学校参与“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题项目研究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
八一“红色”教育联盟校在全国各地有20多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各自红色的文化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传统教育。对于基础教育,如何把红色传统和文化与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如何把思政、道法、哲学等系列相关课程,与“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题项目有机融合起来?如何把课程改革与跨学段、跨学科、跨年段及跨领域的各种研究内容融合起来?这都是学校、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历史的长河来说,过去的传统、时代的需求、未来的发展,是要贯穿的一根线,通过各种活动、教研,最后形成对大中小思政教学内容一个完整性、系统性的整合。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接点,需要把思政工作进行创新,并且把它固化成研究成果,作为“红色”教育联盟校,各个学校都有这种历史责任和现实研究意义。
课例观摩 专业指导
“百里不同俗。”小学部王帅老师为大家展示的课例是四年级《我们当地的风俗》,王帅老师多次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一、二等奖,在海淀区“世纪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同学们,课前大家分组调查了我们身边的风俗,你们都调查了哪些风俗呢?” 在王老师的安排下,同学们借助课前调查、参观风俗博物馆、汇报交流等,感受风俗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探究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传统美德,如爱幼、尊师和敬老等。
“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物品,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件,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可能同学们不太清楚,这是在我的家乡湖北,谁家有刚出生的婴儿,他的家长就会把鸡蛋染成红色,发给亲朋好友,这叫作‘报喜’。”在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胎毛笔”、奶奶送的银镯子、百日抓周后,王老师也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在现场的温情互动中,同学们了解了出生礼、开笔礼、寿礼、成年礼、婚礼等习俗,也将爱幼、尊师和敬老的传统美德,牢牢记在心中。接下来的课堂上,王老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大家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和寓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最后,每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课程收获,学习风俗背后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生活智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王老师总结到:作为新时代少年,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创造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
“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中学部冯有芳老师带来展示课《延续文化血脉》。她为大家讲述中华文化特点、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坚定文化自信。冯老师作为青年教师,所讲课例入选国家行政学院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资源库。
课程最开始,冯老师为大家播放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宣传片,带领学生进入本课情境。冯老师的课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大情境,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从忆往昔到看今朝,再到创未来,无论是源远流长、融会贯通的敦煌,还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高峰论坛,感受中华文化在今天的价值,都印证了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坚定文化自信,鼓励学生们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最后,冯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八一学校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做出的努力,鼓励现场的每一位八一学子,为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下自己的宣言,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引领学生真正明确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的兰洋教授,带着人大的同学来到现场,他为大家讲授的是《文化建设的历史维度》。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便能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优势。兰教授通过详实案例,表示传统文化在现实发展中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和不适应。因为传统文化毕竟根植于古代社会的土壤,从思想内涵、审美趣味到表现形式都与现代社会存在差异,因此,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使之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兰教授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更好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载体和传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针对以上大中小学的三节现场课,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赵岩副主任给出专业点评:三位老师立足自己任教学段,面对具体学情,同样的话题,所选的着力点不同。能够看到学生思维和认识的进阶。
小学王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了解风俗、民俗,其实是在了解家乡文化习俗是什么,以及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情感意义、价值意义是什么,从而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这节课更多的是活动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获得感受,形成初步认知。
中学冯老师用往昔、今朝和未来三个话题,吸引学生思考中华文化为什么能、为什么要、怎样去延续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感受。这节课更多的是话题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去了解、认识、分析、证明。
大学兰教授的课程,呈现出更高的高度和深度。大学的思政教育,是在更大的视野、更多元的维度下,带给学生更加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引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的前提,是要让学生,真看到、真听到、真琢磨、真感悟。因此,小学和中学课程应精选内容、精简容量、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真体验、真思考、真研究,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呈现出这个年龄所拥有的最真实的思维表现和思想状况。让课堂上发生更多更加真实的对话交流。当思政教育告别了过去的出题、命题和照本宣科之后,更应当关注的,是学生知与行的实际获得与实际改变。
说课展示 交流点评
小学部李华伟老师的说课题目是《传统游戏我会玩》。李老师是小学部《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海淀区辅导员学科带头人,多次参与组织思政一体化教研活动,参与思政一体化课题研究,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奖项。
传统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思想性,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游戏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成学生的游戏体验,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让传统游戏浸润学生的心灵。经过前期的学习和理解,李老师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游戏进行深度体验、探究和感悟,通过传统游戏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传统游戏才能真正在德育领域落地生根,真正成为儿童道德成长的助推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游戏起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文化自信。
高中部李梦枭老师的说课题目是《撑起古都之脊—中轴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李老师是海淀区骨干教师,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一、二等奖。
李老师通过提问古今中轴线的中心,并探究其原因。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阅读李大钊《新的!旧的!》文章节选,结合历史所学,探究并分享造成20世纪初前门大街新旧冲突景象的原因?阐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符合时代的需要,之后,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入城的热闹的前门做对比,表明中轴线的新生,通过对比建国前后的天安门广场,感受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承。
最后,让学生课前阅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并搜集相关资料,形成自己对“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认识,以及对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的认识,基于此预测2050年北京城市建设前景,并能条理清晰的论述理由。中轴线的发展与学生、首都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通过预测,提升家国情怀,激励学生积极践行对党和国家的承诺,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中国人民大学张智教授做专家点评:思政课的内容是发展的,评课时第一个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把最新的思想理论、党的最新的创新理论,融入到思政教学。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些道理讲清楚,本身就是挑战,恰恰也是思政课老师存在的价值。第二,今天五位老师呈现的几堂好课,是一种思想的启发、智慧的启迪、信仰的启蒙,过程中,建议老师们可以减少提问,增加互动,让学生在思考中升华。第三,要把思政课讲生动、讲透、讲活,能够真正用理论让学生产生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启发、信仰的启蒙。实现的前提是老师们要认真做好学理研究,必须要搞科研。
海淀教育工委宣传科章军科长进行总结发言:今天大家看到的,正是北京市八一学校教育集团三年如一日的日常开展工作的缩影,他们在思政一体化工作中,立足集团本身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构建极具集团特色的思政体系,呈现出集团内不同学段特色不同,一体化工作丰富多元的海淀属性。同时,坚持把海淀区固有的优势与传统加以保留,在近三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海淀思政特色,通过定位与聚焦,找到自身历史积淀和教育生态环境,以问题为导向推进集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借助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保障的优势,实现师资、教研、课程等的真正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此次教研为契机,汲他人之所长,成为眼中有光,脚下有印的思政人,而后奔赴山海,行稳致远!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